信用管理學專業主要課程: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資產評估、項目評估、信用經濟概論、信用評級方法和評級模型、西方國家信用制度及其法律體系、信用風險管理、消費者信用管理、企業信用管理、信用調查等。
一、信用管理學主要課程介紹
1.信用管理學以信用管理制度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規定和制約著學科體系的內涵和邊界,特定的研究對象是任何一門獨立學科的基本要素。信用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信用管理制度。所謂信用管理制度,是指信用管理主體組織與職權、信用管理活動原則與規范的總和。信用管理制度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其形式淵源于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即法律、規章制度和單位內部規定,其內容包含了機構設置、職權配置和活動方式三個方面,同時以靜態和動態兩個層面即成文規則和實際運作的形態而存在。
2.信用管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信用,信用及其管理逐漸走入社會關注的視界,迄今最長不過三十年的時間。與之相對應,信用管理學在國內是一門方興未艾的學科。自1999年以來,中國政府開始重視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問題,國內信用管理領域的研究和交流活動才逐漸增多,并始有信用管理專著出版。
3.信用管理學是典型的交叉學科。信用管理學主要跨財務管理和市場營銷,同時又涉及金融學和經濟法律等知識。以金融學為例,其與信用管理學的交叉之處至少有五:
(1)都有一個最重要的基本范疇??“信用”;
(2)都有一個最重要的基本理論??“信用理論”;
(3)信用交易的主要類型之一是金融交易;
(4)信用風險是金融機構日常經營中面臨的最基本最常見的風險之一;
(5)信用管理是金融機構防范和控制信用風險、提高經營效率的重要手段,是金融機構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4.信用管理學操作性和實踐性非常強。根據中國教育部對學科的分類,信用管理學屬于管理科學學科下的一個分支,這一類學科一般來講操作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知識。具體地,信用管理學的操作性和實踐性表現在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微觀上,信用管理學研究工商企業和金融機構科學授信,并對信用銷售及信貸等進行系統管理,涉及收集客戶信息、制定授信政策、進行授信決策、管理應收賬款等一系列具體操作環節;宏觀上,信用管理學研究國家和地方信用體系的建立與運作,涉及制定信用法律、開放信用數據、實施失信聯防等諸多社會系統工程。文章來源于長春工業大學自考轉載請注明出處
5.信用管理學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從學科目的和意義上看,信用管理學主要致力于信用管理活動的科學化、社會化,提高全社會信用交易成功率,從而優化市場秩序,擴大市場規模,提高社會信任度,并最終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其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顯著,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二、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開設信用管理學課程的重要意義
1.從就業目標來看,開設信用管理學可增強經濟管理類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中國已進入信用經濟時代,信用交易逐漸成為經濟交易的主要方式,而信用風險成為市場主體所面臨的主要風險。經濟主體如何在現代市場經濟交易活動中有效地規避信用風險,提高信用管理水平,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進而在競爭中取勝,信用管理人才無疑是關鍵。然而,從對當前中國信用行業及其人才需求的調研情況看,雖然自2O世紀9O年代中期以來,中國信用行業發展較快,但與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現在現有從業人員素質普遍較低,高級信用管理人才奇缺.供求缺口很大。
據國家權威部門發布的信息顯示,未來幾年中中國需要50萬名信用經理,200萬名信用管理專門人才。從信用管理高等教育的情況看,國內目前只有中國人民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和吉林大學等少數幾所大學設置了信用管理專業,每年專業對口的畢業生人數很少,人才培養能力大大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和信用體系建設的需要。由于專業人才“供小于求”,現有信用服務等相關機構的用人模式基本是向社會招跨學科的人才,如財會、金融、計算機軟件設計等,然后經過數年實踐磨練漸入門檻。在此背景下,面向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生開設信用管理學課程,可為學生建立基本知識儲備,開拓視野,活躍思維,增強就業競爭力,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無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2.從深造目標來看,開設信用管理學是對學生知識體系的有益拓展和重要補充。信用是經濟學和金融學最重要的基本范疇之一,信用理論在經濟學和金融學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信用及信用風險管理是一般工商企業和各類金融機構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信用的獨特視角,采用專業課程形式系統地介紹信用管理知識,可促進學生對本專業知識的融會,是對其知識體系的重要補充和有益提升。進一步看,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等經濟管理基礎課程的有關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對信用領域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具有深厚理論素養的學生可選擇信用管理為進一步深造的研究方向,而在本科階段及早接觸這方面知識,有助于學生明確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并作出選擇。
3.開設信用管理學還可增強當代大學生信用意識,提高其綜合素質。信用經濟的發展是席卷全球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中國經濟正逐漸融人這一潮流向信用化方向轉變,但目前很多人對信用問題的基本概念和內涵還搞不清楚,信用理念仍停留在傳統的道德范疇,與信用時代的現實遠遠脫節,這也是中國經濟信用化和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重阻礙之一。大學生是當代青年中的佼佼者,肩負建設祖國的歷史重任,是國家、民族、社會的未來與希望。可以說,當代大學生對信用的認識與理解,就是未來中國社會對信用的認識與理解。開設信用管理學課程,使學生對現代信用理念、概念、原理、原則、規律等有一個系統學習和思考的過程,學生的信用觀念將更加科學和開放,信用意識將更加強烈,也是全民信用普及教育、提升全民信用素質的重要一環。
三、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開設信用管理學的課程體系
1.現有信用管理學教材的編排思路。
(1)從宏觀層次著手,圍繞國家信用體系建設展開內容,介紹其數據環境、法律環境、失信懲罰機制,以及作為國家信用體系主要構成部分的信用管理中介機構和信用經營機構;
(2)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著手,一是介紹社會信用體系、信用監管,二是按照信用類型,從內涵、構成、管理等方面分別介紹商業和企業信用、銀行信用、消費者信用、國家信用;
(3)從微觀層次著手,介紹信用分析、征信服務和征信技術、客戶評價、應收賬款管理、消費者信用管理等理論、知識和方法。
2.本科教學對課程體系的要求。
客觀上存在不同的課程內容編排思路,這就要求教師在安排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和課程雙方面特點,所作出的選擇應能貼合學生接受能力和學習需求的實際。總的來看,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開設信用管理學的課程體系應符合以下要求:
(1)內容全面,重點突出。大學本科在當今時代仍屬于打基礎的教學階段,又受學時所限,教學內容不宜過窄、過細,應該能使學生了解所反映社會實踐的概貌。同時也不宜太過寬泛,而要緊緊圍繞邏輯主線,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2)側重于理論,輔之以實踐。本科生完全沒有社會工作經驗,相當一部分人畢業后不會直接從事信用管理工作,無論是從接受能力還是從使用價值來看,教學內容均不宜過于強調具體操作技術,應該以系統的理論學習為主。另一方面,系統的理論學習并不排斥對實際情況作了解。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新興學科,信用管理學尤其不能脫離社會實際,教學中應多多介紹國外的做法、經驗、教訓,同時結合中國實際引導學生展開思考與討論。考慮到較強的操作性,還可適當介紹一些實務操作的規則。
(3)系統化。系統化的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記憶和運用。信用管理學內容編排應當以其本身范疇體系的邏輯為基礎,揭示信用管理活動的一般過程和規律,再現信用管理制度的全貌。
3.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開設信用管理學的課程體系。
根據上述要求,綜合現有教材的編排思路,筆者認為,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開設信用管理學的課程體系應當包括如下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信用相關概念與理論,介紹信用、信用活動、信用管理等基本概念與理論;
第二部分為社會信用體系,介紹國家信用體系、地方信用體系、部門信用體系、行業信用體系等的構成、運行機制、運行模式;
第三部分為信用信息管理機構,介紹征信機構和資信評估機構的業務經營與管理;
第四部分為信用管理服務機構,介紹保理、商帳追收機構等的業務經營與管理;
第五部分為信用經營機構,介紹工商企業、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信用經營與管理;
第六部分為社會信用體系的環境,介紹信用數據、信用法律、失信懲罰機制、信用監管、信用文化等內容。
推薦文章:信用管理學專業畢業后干什么 信用管理就業前景分析 哲學專業主要課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zhuanye/kecheng/12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