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杜甫的《春夜喜雨》的前四句,抒發了詩人對春夜雨景的特殊感情,對春雨的特點和品性寫得十分細膩、準確。第四句“潤物細無聲”,描寫春雨在夜間悄悄地滋潤著大地萬物。
“悄悄地滋潤”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影響和啟迪,這就是我認為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最優秀的教育手段。把一些“知識點”運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在孩子未感知壓力的環境和氛圍中,接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引導和教育。這樣的教育可以說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憶孩子的成長過程,其間有許多的事例就是運用了這種方法——悄無聲息的,使孩子在自然的過程中,接受了我的教育理念,使他在成長的道路上輕松自如獲益匪淺。
在以前的博文《計劃未來》中我曾經說過的有關孩子寫文章的故事;在回答搏友的問題《在變化中看待“以往的語言” 》中提到的“學成語的故事”和“學數學的故事”;在《孩子——父母的影子》中提到的“讀書的故事”;孩子對演唱的愛好及對鋼琴曲等高雅音樂的喜愛……,都是在我們的悄悄地設計并引導下,“順其自然”的養成的結果。
最近的每天晚上我都坐在桌子前,寫我的文章或者構思我的紀實小說——《母親的天空》。孩子過去看到我在寫小說后說:
“我也能,光是我們班級的故事,就能寫一二百篇,是校園版的小說。”
我說:“好啊,今天你就開始寫,我也想看看你們的校園故事。”
說干就干,當晚孩子就把小說的大體框架和其中的人物設計好了,而且非常的具有幽默色彩。
也許有朋友會說:“是否要孩子做的每件事情做父母的都要親歷親為呢,哪有時間和精力,這樣不就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了嗎?再者說了,孩子也不是一個人生活的全部吧。尤其是有孩子后的生活繁雜,事情也多,哪還靜下心來學習!”
一點兒也沒錯,孩子不是每個人生活和追求的全部,每個人還要擔當起他在社會中其他角色的責任和事物。相對來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他的年齡成長時間與父母對他的教育時間應該成反比。即孩子年齡越大,父母對他的親為施教時間越少;并逐漸地撤出孩子的成長視野。這種撤出也要相對的慢慢的進行,也應該是“細無聲”的,一切皆如“春夜喜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就撤走了之,而是從正面教育轉為“地下”關注和引導,特別是在孩子青春期以后,更需要父母從心理和生理上了解孩子的變化,給孩子更多人格和行為上的自由空間。要與孩子平等對話,分析現狀,明確因果,闡明自己的觀點,傾聽孩子的打算,和孩子一起研究設計后一時期的學習、生活規劃。在與孩子形成共識的情況下當好孩子踐行的“督導員”。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的眼睛無時無刻不在觀察著這個世界,特別是孩子身邊的人和事,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孩子的思維和觀念(在博文《孩子——父母的影子》中有論述)。這個過程也在默默地沉淀著孩子的性格特征。因此,作為父母應該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和行為,最好不要在孩子耳邊給予繁多的提醒和警告,要把發生在孩子自身及周圍的現象綜合地分析和總結后,在恰當的時機用簡練的語言和方法傳遞給孩子,避免不必要的沖突和隔閡。因為不管處在任何時期的孩子,他內心深處也是渴望自己是一個被別人認可的好孩子。
正確的愛你的孩子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zaojiao/757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