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
暴力行為多數與家庭環境影響有關
劉智剛認為,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接受了不良的教養方式所導致的。溺愛和暴力專制的教養方式,都會是導致幼兒攻擊性行為發生的原因。如果幼兒在家中一直都是被溺愛的,家長對他平時打人、咬人、抓人等不良行為習慣不加以制止,幼兒就會認為他的這種行為是得到認可的,并且會變本加厲地實施攻擊行為。
如果幼兒長期生長在暴力專制的家庭,其發生攻擊行為的幾率也很高。幼兒在學前期模仿能力很強,家長對幼兒實施暴力,無形中是在教育幼兒使用暴力,讓孩子覺得“暴力能夠解決問題”,所以幼兒在遇到用常法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就會采用攻擊行為。
據了解,美國的一所學校在選擇有潛力的孩子進行培養時,最先注意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家長。由此可見,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記者從廣州市兒童醫院心理門診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問題,由家庭環境引起的占75%。專家呼吁家長們要更重視家庭教育。
專家建議:
用正確方法化解孩子“人格危機”
中國兒童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鄭毅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兒童的暴力行為折射出了孩子的人格危機。”鄭博士說,孩子的人格形成并不是在上學以后,而是在早期教育階段就開始了。如果在幼兒時期家長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就很容易使孩子出現暴力、自卑、心理發育不正常等人格問題,而這些問題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了。因此家長必須要注意抓住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期,提高其“免疫力”,使其身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專家認為,家長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預防孩子的“心靈暴力”傾向:
▲關愛孩子 關愛孩子是根本。專家認為,對于幼兒來說,愛,遠比一切都來得重要。家長首先應該給予孩子最基本的愛,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滿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讓孩子體驗到父母之愛的溫暖,孩子才有意識和理念去愛他人和外物。同時,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對他人和事物的愛心,比如,當家長的一方身體不舒服時,另一方可教育孩子去關心自己的父(母);又如在公園游玩時,看到美麗的花,孩子都想摘下來,這時家長應制止孩子的行為并說明理由,培養孩子的愛惜之心,以從心理上防止、克服孩子暴力傾向的形成。
▲教導孩子正確的交往策略 多數孩子的攻擊行為都屬于一時沖動的類型,其實他們心中是渴望友誼的,只是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和睦相處。這種時候,家長應該及時教給孩子良好的人際交往技巧,教孩子運用多種方式來化解困境。
▲教孩子控制情緒 情緒在人的心理變化中起著核心作用。幼兒還沒有學會如何控制情緒,因此家長應該幫助孩子逐步戰勝情感刺激,使孩子有穩定的情緒,能與周圍環境相適應、融合。心理學研究表明,群體環境和集體活動最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家長可以多創造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學會忍耐寬容,加強自我約束力和控制情緒的能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zaojiao/650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