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美國教育的爸爸媽媽一定知道,每學年每個學生都要做幾個課題,有簡單可以當堂做完的,也有復雜需要幾天作業的,還有集體項目要團隊協作來完成的。從美國學生“課題”與中國學生“題海”的差異中,或許可以知道,為什么美國少有“高分低能”的學生。
下面是一位美國媽媽的敘述,她和女兒的經歷一定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九大行星與一盤烤點心
我女兒從小學二年級起也開始做這類課題(回復“課題”查看少年商學院微信相關文章)項目工程了,命題五花八門,一會兒上天一會兒下海。記得她鉆研的第一個課題是有關太陽系的,要求寫篇有關太陽或任一行星的報告并做個模型。帶回家完成的課題無疑得家長幫忙,我也為女兒的工程建筑動了不少腦筋,光買材料的錢就快夠買套現成的太陽系模型了。
但女兒說老師要求必須是自己做的,不能買現成的,咱們當家長的當然得對此表示支持。女兒做的模型是個展示箱——在一面開口的紙板箱內裝上宇宙背景,用線吊著搖搖晃晃的九大行星。
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她這課題工程交上去準會鎮人一頭,可女兒回家后興致勃勃地形容別人的作品:“婕妮的火星還會亮呢!”“安吉拉的地球是個靠墊枕頭,她說以后她可以枕著睡覺。”“湯姆的媽媽幫他把模型送到學校,你猜他們做的是什么?”——原來那孩子的九大行星是一盤烤點心,他母親并建議展示過后就由大家分享!
“課題學習”讓孩子們受益良多
從小學就做的“課題”是美國式教育中一種培養全面技能的方法,上中學后這類項目更多,而且更加與社會或科學實踐相結合,或者得走出門去做社會調查,或者需經過周密的科學實驗得出結論,許多選題老師根本沒講過,全是學生自己根據興趣和特長來選擇。
像美國每年舉行的高中生西屋科學獎競賽,都是學生們各顯其能,有些項目還創造了專利或被實際應用,而中學老師往往已指導不了學生的這些課題,因此學生要自己去找有關方面的專家教授請教或聯系大學公司或醫院的試驗實做試驗,許多學生是以自己為這些單位做義務工作來換取動手經驗和設備使用權的,因此在學科學知識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社會聯絡能力,因此美國很少有“高分低能”的學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zaojiao/104404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