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皰瘡俗稱“黃水瘡”,是一種臨床最常見的化膿性細菌感染的皮膚病,多數學者認為引起該病的罪魁禍首是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當機體抵抗力低下或患瘙癢性皮膚病如痱子、濕疹、蟲咬皮炎時,化膿性細菌容易侵入皮膚誘發膿皰瘡。這種疾病有一定的傳染性,由接觸引起,主要通過與患者的直接接觸受到感染,少數也可通過接觸被污染的衣物而染土-膿皰瘡。
膿皰瘡多發于2—7歲兒童,小兒由于皮膚細嫩、抵抗力差及皮膚容易受創傷等因素常發生此病,新生兒皮膚更薄嫩,身體各種保護功能尚未充分發育健全,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受到感染發生膿皰瘡,而且極容易泛發全身。
膿皰瘡一般發生在夏季及初秋多汗悶熱的天氣,好發部位為面部、頭皮及四肢。開始可看到紅斑或水皰,迅速變為膿皰,從粟粒至黃豆甚至蠶豆大小,周圍有紅暈,膿皰壁薄,破裂后露出糜爛面,干燥后上覆蜜黃色或灰黃色厚痂,可因自我傳染而逐漸向周圍蔓延,亦可能融合成一片,常伴不同程度瘙癢。膿皰瘡還可繼發急性腎炎。
預防和治療膿皰瘡,重在預防。平時注意清潔衛生,經常修剪指甲、勤洗手、勤洗澡、勤換衣,及時處理小傷口,及時治療瘙癢性皮膚病。治療膿皰瘡一般采取抗生素外用制劑或具有消炎抗菌作用的中藥如麝香、牛黃、冰片、珍珠、馬齒莧、野菊花等外用治療,還可選用有抑制化膿性細菌作用的藥物,如有發熱、淋巴結炎或皮損廣泛,應立即請醫生治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youjiao/133663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