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目標:
1、運用不同的圖形表現動物的基本特征,增強有意記憶能力。
2、發現故事不斷循環的線索,感受故事情境的幽默。
活動準備:
1、兩種不同顏色的卡紙(可折疊成正方形)、黑色記號筆。
2、白色粉筆、黑板擦。
活動過程:
一、聽故事,看畫面
導入:你們打過噴嚏嗎?今天我們就來一邊聽,一邊看一個“打噴嚏”的故事。
1、聽故事看畫面:教師一邊講述故事,一邊逐一出示故事中先后出現的
動物:蜘蛛、公雞、狐貍和獅子。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通過一個動物被另一個動物吃掉的方式,逐漸擦去一個個動物,讓幼兒在聽故事、看畫面的過程中增強有意注意力。
蜘蛛,引導觀察:蜘蛛有幾個圓形組成?
公雞,引導觀察:尋找公雞組合中的半圓形。
狐貍,引導觀察:尋找狐貍組合中的三角形。
獅子,引導觀察:尋找獅子組合中的方形。
怪獸吃獅子:教師擦去獅子,表示被怪獸吃掉。
2、情景延續:一只怪獸正在太陽底下休息,突然,一條毛毛蟲爬過來,鉆
進它的鼻子,突然——“阿嚏!”怪獸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
二、跟著故事畫動物
1、跟著故事畫動物: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通過打噴嚏把動物噴出來的方式,讓幼兒把動物救出來,以能夠畫到紙上為逃脫成功。
怪獸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把獅子噴了出來。(幼兒畫記憶中的獅子)
提示:還記得獅子是什么形狀的嗎?
獅子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把狐貍噴了出來。(幼兒畫記憶中狐貍)
提示:想一想,狐貍身上兩個大大的三角形有什么不一樣?
狐貍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把公雞噴了出來。(幼兒畫記憶中的公雞)
提示:公雞身上有許多半圓形,它的半圓形都一樣嗎?
公雞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把蜘蛛噴了出來(幼兒畫記憶中的蜘蛛)
三、豐富游戲情節
1、情景延續:大家全都噴了出來,大家想,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蜘蛛看看公雞,公雞看看狐貍,狐貍看看獅子,獅子又會想到誰呢?(怪獸)怪獸來了,這是一個不斷循環的事情,我們把怪獸也請出來。
2、請出怪獸的規則:只能選擇半圓形、三角形、長方形中的一種圖形來表現怪獸。
觀察:幼兒選擇什么圖形表現怪獸,是否突破原有的圖像表現經驗。鼓勵同組幼兒選擇不同的圖形表現怪獸。
3、制作:將已畫好的立方體紙模圖形紙折疊成立方體。
四、幼兒游戲
1、幼兒兩人一組,開展游戲。玩法:以面朝上的動物為比較面,比兩個動物的大小。
2、提問:在游戲過程中勝負怎樣?
在游戲過程中發現什么問題?
延伸:發現有一個面是空白的,蜘蛛永遠戰勝不了別的動物。
思考:用什么動物來表現,并愿意繼續添畫這個動物。
附:故事“阿嚏”
蜘蛛正吊在樹枝上蕩秋千,突然,一只公雞跳起來。“啊嗚”一口吞下了蜘蛛。公雞正站在草垛上唱歌,突然,一只狐貍撲過來。“啊嗚”一口吞下了公雞。
一只狐貍正在湖邊喝水,突然,一只獅子竄出來。“啊嗚”一口吞下了狐貍。
一只獅子正在灌木叢中撒尿,突然,一只怪獸沖過來。“啊嗚”一口吞下了獅子。
一只怪獸正在太陽底下休息,突然,一條毛毛蟲爬過來,鉆進它的鼻子,突然“阿嚏!”……發生了什么事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youer/513853.html
相關閱讀:幼兒園美術教案《美麗的城堡》《初夏》
大班繪畫“螞蟻搬家”教學觀摩反思
幼兒園大班美術:《漂亮的衣服》教案
大班美術教案:枇杷成熟了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在海洋球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