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一、兩位專家報告中的觀點
幾年以前,我曾經在嘉興傾聽過南師大張俊教授關于幼兒園數學的報告,對于張教授“數概念的獲得是反復操作,由形象到概念的過程”的觀點印象非常深刻,同時他的舉例,小班習概念,如“3”的,是從3個蘋果,3個杯子,3個梨,3朵花……諸多實物的觀察和擺弄中感知和提煉出3的實際含義的。
今年4月份,在嘉善聽取了浙江省廳研訓部張豐主任的報告,在說到數學時,張主任聯系自己的及其同學,說“數學規律是悟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悟出來的是方法,教出來的是機械的,可能同樣的解題方法,這題會做、換一題就不會。
起源二、幼小銜接的幼兒園數學
我們常常說幼小銜接,要做到幼小銜接,那么也需了解里在做什么、需要我們做什么。讀一年級的時候,我對于相當長時間內每天讀背“10以內加”題目卡片印象深刻。所以,我在想,我們幼兒園是不是需要去做小學里都在重復的事情?幼兒園數學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
我想,幼兒園數學應該是生動形象、貼近、反復操作、積累經驗的過程。教育是一種慢的,幼兒園不應該更多關注孩子是否學會、是否掌握、是否知道,而應該關注孩子學得是否快樂、是否喜歡、是否在操作中慢慢感悟和理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youer/420581.html
相關閱讀: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悟空分桃
大班數學教案:7的分解與組成
數學:學習8的第三、四組加減幼兒園大班數學教
大班數學玩一玩 量一量
公開課數學活動:我給他們排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