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圖講述是一種創造性的講述。在小、中班及大班前期已經多次進行過描述性講述和主題性講述等語言活動的學習,根據省編教材的安排,中班下學期也已經進行過排圖講述訓練,內容是《西瓜船》,到大班,幼兒已經有了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此基礎上運用孩子前期的思維發展基礎和生活經驗,在大班進行排圖講述活動,是對幼兒各方面素質發展的鞏固和深化,無論從孩子的情感、態度、能力的培養,還是在智力發展、知識建構方面都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活動目標
根據孩子已有的能力實際、知識水平和《綱要》及教材要求,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目標:培養幼兒主動參與集體活動,激發幼兒大膽想象、表達的興趣,以及積極與同伴交流合作的品質。教育孩子做事情前要考慮好結果,注意安全。
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初步的判斷、推理及語言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鼓勵幼兒能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排列圖片,并完整、連貫地講述,能根據情節發展創造性地續編故事結尾。
(三)活動重點
孩子對排圖講述較為陌生,根據《綱要》要求和孩子的認知實際,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幼兒按自己理解和想象的事件發展順序,排列并講述圖片內容。
老師要引導孩子理解一個完整的故事要有時間、地點、人物、發展變化等要素,以此方法來解決重點,既不限制孩子,也教給孩子編故事的方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基礎。
(四)活動難點
由于大班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處于低級發展階段,同時在續編故事結尾時又沒有直觀形象支持,因此需要孩子發揮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和想象、創造能力來完成,所以我確定本課難點是引導幼兒創造性地續編故事結尾。
第二部分:教法、學法
(一)教法:為了有效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觀察分析、討論交流”、“環境創設”的教學方法。
排列圖片順序必須在觀察的基礎上,透徹地理解圖片的內容,經過自己的分析判斷來完成,所以我采用“觀察分析法”;講述的過程是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需要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老師、同伴間的積極交流,充分解放幼兒的大腦和嘴巴,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積極地應答、評價,所以我采用“討論交流法”和 “環境創設法”; 排圖講述是在幼兒直觀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進行的,而續編故事結尾則要靠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來完成,所以師生間、幼兒間的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交流是完成這個創造過程的關鍵,所以續編故事結尾也需要“討論交流”的方法來完成。
對于活動中生成的課程,老師要提取精華,對有教育價值的抓住時機,進行教育。
(二)學法:《大綱》里說:“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幼兒語言的發展在于使每一個幼兒都有“說”的機會,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吸引幼兒在體驗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體系,所以采用了“小組討論法”、“興趣導學法”,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全體活動——全面活動——全程活動——主動活動”,提高學習能力。
活動準備是:大圖片四幅、每人一套小圖片、拼圖板、實物投影儀、手絹小老鼠等。
之所以選擇圖片教具,是因為圖片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靈活地進行排列。
第三部分:教學過程
師生的雙邊活動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注重幼兒學習知識的“過程化、經驗化及主動性建構”,通過孩子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來解決問題。老師做到講得“少”一點,“引” 得巧一點,讓孩子學得“精”一點,“活”一點,領悟得“深”一點,“透”一點。
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設計了以下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利用互動游戲《捉老鼠》導入新課,激發興趣(2分鐘)
導入部分是這樣設計的:
1、創設環境,作好準備:課前先在教室地上藏好幾只手絹小老鼠,將四張大圖片分別放在教室的四張桌子上。
2、進行游戲,激發興趣:活動一開始,出示手絹老鼠說:“這是什么?小老鼠怎么跑了?”然后和幼兒一起尋找,“這里一只,這里一只,還有一只跑到哪里去了呢?快坐下,到你的桌子上找一找。”小朋友自由選擇,分成4組,坐下觀察各自桌上的大圖片。
設計此環節的依據在于:由游戲導入新課,能激發學習興趣,有效地吸引幼兒,引起孩子的有意注意,并且巧妙而迅速地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觀察圖片中去。
第二環節:觀察分析、討論交流,啟發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自主排圖并講述(18分鐘)
步驟一(8分鐘):觀察分析,理解各自桌上的圖片內容老師的過渡語是:“仔細看一看自己桌上的圖片,互相講一講,圖片上有什么?小老鼠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時間?在干什么?”
先進行小組觀察、討論交流:引導幼兒在小組內互相商量、交流,共同講述圖片內容。
再進行個體與集體間的交流:每組派一名代表給大家講一講本組圖片的內容。各組代表講時,老師把四幅圖片任意貼在黑板上。
最后是師生交流活動:老師進一步引導幼兒理解圖片內容:“小老鼠看別人劃船心里也想劃,用了一個什么詞?” “哪一幅最能表現小老鼠貪吃?”在引導觀察“坐在西瓜船里”那幅圖片時,提問 “小老鼠會覺得怎樣?你從哪里看出來的?”“他會說些什么?”等等,引導細致入微地觀察小老鼠的表情、嘴巴、胡子、手勢等,并積極地描述,最后,將小老鼠的情緒、表情、動作、語言等特征統合起來,大膽模仿說:“哈哈,我真開心!”“我真愉快!”等等,在孩子感到疲勞時,再一次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習興趣,體驗到小老鼠愉快的情感,滿足了孩子好動、好模仿的天性。
設計此步驟的目的是:
1、充分觀察、理解圖片內容,為下面的排圖講述奠定了基礎。
2、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和交流合作的品質。
3、豐富詞匯:羨慕、神氣
4、點燃了幼兒進一步思維的火花,使幼兒在最近發展區內“跳一跳、夠得著”,充分體現老師是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作用。
步驟二(8分鐘):討論交流,自主排圖,進行講述每位幼兒一套圖片,引導他們觀察與思考圖片內容并講述,這是幼兒自我建構知識的過程。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要引導孩子明確:圖片排列的精妙之處就在于它的順序不是唯一的,不同的順序有不同的情節發展,意味著一個不同的故事,要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每一幅圖片都試試作為第一幅來排,看看有幾種排法。通過教材進一步分析,我發現多種排法,如:
一種排法是:小老鼠看見別人劃船很羨慕——發現西瓜皮——坐上西瓜船——啃西瓜皮。
另一種排法是:小老鼠先看見西瓜皮——高興地坐在西瓜船上——啃破西瓜皮,瓜皮船沉入水中——被劃船的人救起送到岸上后,小老鼠跟他們說:“再見”。
再一種排法是:小老鼠坐在西瓜船上很開心——啃瓜皮船沉入水中——被劃船的人救起送到岸上,說再見——又發現半個西瓜皮。
還有一種排法是:小老鼠啃破瓜皮船,瓜皮船沉入水中——跟救他的人說再見——又找到半個西瓜皮——高興地坐在瓜皮船上。等等。
老師的過渡語是:“把這四幅圖片排列起來,就是講了一個《貪吃的小老鼠》的故事,請小朋友看一看你桌上的小圖片,排一排,看誰的排法和大家不一樣,編故事時要注意說清楚故事里有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發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變化等,然后編一個好聽的故事,講給你小組的小朋友聽。”
在小組討論交流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排列圖片,排出不同的順序,講出情節不同的故事,并講給小組的小朋友聽。盡可能讓幼兒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教師要注意個別差異,注意啟發引導個別幼兒理解、講述,做到心中有數,宏觀調控。
教師在觀察、傾聽孩子講述的基礎上,選擇不同排列方式的、有進步的、表達能力強的幼兒在全體面前講述,組織個體與集體的交流,起到借鑒、共享的作用。
教師在傾聽孩子講述的基礎上,選擇孩子沒有想到的一種情節發展順序講給幼兒聽,從而巧妙而科學有效地提供范例講述,以便開闊孩子的思路,同時起到榜樣、示范作用。
設計此步驟的目的是:
1、這樣的設計改變了傳統的機械灌輸的教學方法,讓孩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孩子,體現了正確的幼兒觀、知識觀。也改變了以往那種一個范例講到底的傳統示范方法,科學的范例提供真正起到了啟迪幼兒思維的作用。
2、讓幼兒透徹地理解了教材內容,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學會學習。
3、幼兒在玩圖片、說圖片的過程中,感到生動、活潑、有趣,有利于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解決本課重點的同時讓孩子掌握了學習的正確方法。
第三環節:啟發幼兒大膽想象,創造性地續編故事結尾,并完整、連貫地講述故事。(10分鐘)
要使幼兒明確:不同的排列方式,有不同的結尾;每一種排列方式也可以編成多種有趣的結尾。要讓幼兒大膽想象,合作交流,將思維拓展開來,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編出合理的故事情節。
老師的過渡語是:“我們講了這么多有趣的故事,小老鼠后來怎么樣了?又發生了什么事情?請小朋友想一想,然后講給你小組的小朋友聽。”
在小組討論交流的過程中, 首先提出問題,但不急于讓幼兒回答,而是留給孩子充分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在小組內相互討論、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將零散的生活經驗、思維靈感系統化。在幼兒合作研究的同時,老師參與到孩子中,支持、鼓勵孩子的各種想法,了解他們的個體差異,引導沉默的孩子說話,鼓勵人人動口,參與討論,運用啟發性的語言引導他們動腦筋、用老師教給的方法,去編出不同的故事結尾,如:“由于小老鼠貪吃將會發生什么事情?小鳥、小魚、小朋友是怎么做的?”等。對幼兒創編的不同結尾類型作到心中有數。
再組織個體與集體交流: 請編出不同類型的、有代表性的幼兒向全體幼兒展示講述,大家借鑒、分享創造成果。
在師生交流過程中,引導幼兒思考:“小老鼠為什么會掉進河里?”“你想對小老鼠說些什么?” 體會“貪吃”的意思,教育孩子做事情前要考慮好后果,不能像小老鼠那樣,要注意安全。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
1、在生生、師生間充分的互動中,通過互相交流和啟發性語言的運用,引導幼兒續編多種多樣的故事結尾,解決本課難點。
2、為每一個幼兒提供討論交流,相互學習的機會。全面完成本課教育目標。
第四環節:創設環境,延伸活動
1、把圖片放在語言活動區內,以備幼兒繼續觀察、講述。
2、準備畫紙、畫筆,讓幼兒將續編的故事結尾畫下來,和原來的四幅圖片裝訂成冊,進行完整講述。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
1、是為了繼續擴展本課的外延,因為下課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進一步探索的開始。
2、創設發展語言的環境,讓每一個幼兒有充分的觀察、講述的時間和機會。
3、用各種形式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
四、教學特色
1、從情感態度、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等多角度體現了《綱要》的精神。
2、注意將老師的“教”轉為孩子的“學”,將培養孩子的能力貫穿活動始末。
3、課上課下相結合,充分利用集體教學和語言環境創設兩種形式,最大限度地為每一個幼兒創造理解和表達的時間和機會。
4、讓孩子學會研究性學習,為終身教育奠定基礎。
大班上學期語言課:滾雪球
大班說案 詩歌:搖籃(語言課說課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youer/369679.html
相關閱讀:大班語言教案:聰明的小兔
大班語言談話活動:元宵節中的趣事
大班詩歌語言活動??夏天的歌
大班看圖講述《誰救了小白兔》反思
大班語言活動:真假美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