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觀摩大班活動《有趣的圖案》后,對本次活動有了一點點感想。執教本次活動是我們幼兒園的一名青年老師。《有趣的圖案》是一個對“對稱”含義理解的活動,而“對稱”的物體、圖案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要告訴幼兒“對稱”的條件,幼兒能容易找到,但是這種方法回到了原來的“灌輸、傳授”式,幼兒在活動中永遠是處于被動者。所以如何讓幼兒主動學,樂意去尋找發現,這是活動設計的關鍵。
縱觀執教者的目標制定1、通過猜猜、做做、找找等形式,發現并理解物體的對稱性。2、體驗自己動手發現的樂趣,培養對科學活動探索的興趣。活動的目標實而在,不空不廣也不難,并已在過程中很好的體現,特別是“發現物體的對稱性”我覺得非常好,都是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而得到的正確答案,是一種主動學習的反映。
第一環節:出示半只蝴蝶,讓幼兒猜猜。這個環節我覺得很好,“猜”是起因,“找”才是關鍵,但是教師在一個部分沒能好好的處理到位。如果能讓幼兒快樂的去猜蝴蝶背后的另一半,尋找他們的異同點,而教師不要去做肯定或否定,那幼兒的興趣則會更加融,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欲望。
第二環節:折圖形。這個環節教師也處理的過于簡單,就是一味的讓幼兒去折圖形,就讓幼兒自己在那邊自己動手折紙,那折紙的環節究竟要達到什么目標呢?幼兒則盲目無知,這樣就產生了無效的環節。如果敬愛歐式在幼兒的猜測后,接下來教師再提供材料,鼓勵幼兒去探索,讓幼兒再去找找各種圖形的不同點與相同點,讓幼兒在自己動手的探索中發現了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找到了“對稱”的特性:顏色、形狀、大小、圖案相同,但是方向是相對的。如果像以上方法處理會更好,也不至于讓幼兒產生了誤解:一摸一樣的東西就是對稱,復制的東西也是對稱了。
第三環節:找朋友。這個環節就是讓幼兒尋找身邊的對稱物體,從而鞏固幼兒對對稱的認識。出發點很好,但是在尋找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脫離了幼兒的實踐生活環境,使有些東西變得抽象化,幼兒不容易理解和感受。如果出現的都是和幼兒兮兮相關的物體,貼近幼兒平時的生活,那就好容易多了。還有教師在這樣的環節中要正面引導,千萬不要出現一些誤導幼兒的事情。
聆聽是一種收獲,反思是一種成長。在一次次的聆聽中,有了我們一次次的思索,也有了一次次的積累。只有在仔細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是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學途徑。
科學探索中研討反思___ 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報紙》聽后感
大班科學活動??方糖的溶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youer/31716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