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動過程的設計時,我對《小烏龜看爺爺》這一語言活動進行了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我對活動中的問題的設置是精心設計,先考慮提問是否能讓幼兒回答到點子上,是否為下一個提問作了鋪墊,經過精心的設計,終于將它完成了。為了讓幼兒對故事更感興趣,我們還制作了掛圖,更有立體感,還很有靈活性。但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是發現了很多的不足之處。 我以出示小烏龜引題,引起幼兒的興趣。這時幼兒的反應很強烈,都很熱情地向小烏龜打招呼,于是我說“小烏龜想爺爺了,他想去看看爺爺,他給爺爺準備了一棵蘋果樹,你們知道一路上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嗎?”小朋友們都舉起了小手,告訴了我他們各種各樣的假想,琪琪可能聽過這故事,直接把發生的事說了出來,也有幼兒猜路上遇到了怪物。在幼兒的回答中發現我班的幼兒模仿能力很強,一個人說了什么,后面的答案都是大同小異,想像力不夠豐富。之后,我引出故事,我再次提問幼兒,“在故事中你聽到了什么?”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上幼兒的思維就廣了,把聽到的內容都講了出來。這一問題的問得太廣,幼兒的回答已經很豐富了,反而顯得下一個問題有點多余,下一問題是“小烏龜給爺爺帶去了什么?這是一棵什么樹?”這個問題是引出小烏龜很尊敬老人,在我的一些提示下,有幼兒很快就把小烏龜尊敬老人的特點說了出來。
讓音樂和故事想融合??對中班語言活動《梨子小提琴》的案例反思
透徹解讀文本教材,讓孩子更有發揮的空間??中班語言《會動的房子》案例分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youer/25008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