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環境的營造。
改變班級環境,優化學習空間。創設有別于傳統大班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是實施小班教學必要的物質條件。要盡可能為小班創設適合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最佳環境,配齊必備的電化教學設施,盡量考慮給小班學生更廣闊的活動和展示空間。
教室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教室環境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整體素質,它有利于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崇尚人文關懷,是提升學生自信和成就的天地,所以教室文化的營造是小班化教育實驗成敗的基礎。要營造富有特色的小班教室文化,讓教室的墻面、四角、壁櫥都能“說話”,使班級成為師生共做、共學、共享、共賞的樂園、家園。
傳統的教室布置不論做法如何往往易陷入一種模式,且應付檢查式的,如學生作品欄,多是找一些優秀的學生作品如書法、美術、作文等貼在上面,這一貼往往是一個學期都不變,或直到被學生撕毀后再更新,這樣的教室布景是死的,是為布置而布置,浪費學校資源及大家的時間、精力。我們認為小班的布景應當是活的,應體現學生的成長的過程,作業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是它卻是學生的學習成就是學生引以自豪的。
環境布置原則:①富有教育意味;②講究整體效益;③注意安全方便;④具有獨特風格;⑤注重動態變化;⑥力求實惠節約。
櫥柜文化:根據學生具有很強制獨立性和自主性,他們想要自己的天地或展示自我,櫥柜起到很好的作用。學生的櫥柜可讓學生自我管理,里面存放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檔案,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回顧,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櫥柜上可設立學生圖書角、生物角、巧手創作角等;
課桌文化:講臺、課桌椅的擺放,可根據教育教學活動的需要科學排列,有條件的學校盡量單人單桌,并采用馬鞍型、品字型、多邊型等各種形式,方便師生交流,這樣的擺放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張揚學生的個性,這種氛圍促進教師的教學方式的改變,當在具體擺放時,要重視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的統一有效,教學手段與課程目標的協調一致,使課桌的變化產生最大的教學效益。
墻面文化:學校教室的墻壁多是堅實冰冷的水泥磚墻,為使墻壁生動起來,更具人文特色,體現學生的成長魅力。利用教室的四面墻壁和走廊墻壁空間,讓墻壁說話:可以有學校教育,如張貼《學生守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引導學生爭做文明人;可以是讓學生感受世界文公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積累精華,強化學生的閱讀習慣并學會整理分析,設立“放眼天下”“科學世界”“看誰讀得好”;可以是表現學生塑造自我,表現自我等,讓學生互相觀摩,放松自己,培養良好情懷;可以是展示集體榮譽,體現協作精神合作意識,設立“榮譽臺”、“信息臺”、“我真棒”。
教室的墻壁上掛上格言、名句、古詩,讓孩子一進教室就能感受到文化的氛圍,對一年級新生在教室墻壁上貼出《上學歌》《早讀歌》等行為規范的兒歌,
黑板文化:教室內目前都只有兩塊黑板,一前一后,但根據教學組織形式和學生發展水平,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到學習的成功體驗,又有不同的發展,教室內可設置“一大幾小”黑板,主要用于小組合作學習;后面的黑板報的黑板也可進行改造,比如劃出一塊專門用絨布鋪,或用吹塑紙鋪,這樣學生可將手工作品、剪紙作品等自由張貼在上面。
班主任可在教室墻壁上設置一個或幾個板塊作為學生作品發表區,可分配時間,規定每一組學生展示其作品的日期,如第一周由第一組學生展示,第二周由第二組學生展示,這樣每學期每位學生都有三至四次機會展示其作品。
(2)教學方式的變革。
“小班化”教育不僅是人數的減少,更重要的是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變,教師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轉變。教師的課堂教學的設計不僅要備教材,更要把備課重點放在備學生和教學具的準備上。要在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盡量實行課后單獨輔導,作業面批以及分層作業和測驗。在小班化課堂教學中要注意運用好互動教學策略、合作教學策略、反饋教學策略、分層教學策略,確保課堂上學生的操作、交往比大班學生明顯增多,每個學生接受教師單獨輔導的機會明顯增多。
“一個大班教師可能毀掉一部分學生,一個小班教師則有可能毀掉每株幼苗。”這句話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但不無道理,當一個教師面對大班中五、六十個學生時,由于無暇關注到每一個學生,他的意識、理念也就不一定在每一個學生身上得到內化,但當一個教師面對二十來個學生時,情況就會截然不同。所以小班教學更需要“陽光教師”來構建課堂,播下仁愛、正直、文明、智慧、誠信,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
●教學氛圍的營造(小班化教育軟環境)
學校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提高教師民主平等意識,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師生互動、師生并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營造教學氛圍原則:
①尊重每個學生,營造溫馨氣氛,讓愛充滿學生學習生活的每個角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②生動活潑快樂,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③在合作中競爭(分組教學是小班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之一)提倡在合作中競爭,即變個人競爭為小組合作競爭。
營造教學氛圍方式:
①采用“關心,贊賞或激勵”的教學用語
②運用教學體態語,創設溫馨的人際環境,傳遞師愛信息
③創設有利于人際交往的教學空間形態
●教學過程的優化
①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小班化的教學形式,更需要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認真鉆研教材,領會新課標要求,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備好每一節課。小班的備課可包含:教材內容、教學要求、教學重難點、教學媒體(教具、學具、桌椅的排列)、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個性指導、設計意圖、板書設計、課后反思等十個方面,要備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交互方式,還有信息技術的介入等,尤其強調學生活動、個性指導這兩塊內容的設計,學生活動要凸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個性指導可以是課前對不同層次學生可能出現的不同情況進行預設,也可以是課中對個別學生的個性指導在課后進行及時小結,課后強調對課堂經驗教訓進行及時、深刻的反思,并提出整改措施。也就是在備課中要處理好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的關系,最終使全體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不同的發展。
小班老師在備課時要注意四個側重:
★根據小班教學特點,加強教法與學法的研究。
★注重課前準備工作。充分發揮好教具和學具的作用,使每個孩子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提高教學實效。
★注重備學生。了解學生綜合認知水平,能夠解答教學中學生對問題的多角度思維,靈活處理教材,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
★注重教學札記。加強教師和學生對教學行為的反思,找出教學中的優點和不足,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行為,開展每周上交一篇精選札記(貼到姜堰教育資源網小班化論壇中),評選優秀札記和匯編優秀札記等系列活動,以此提高教師整體教學水平。
②上課。
專家們指出,小班化并不等于教學優化,相當多的教師并沒有因為縮小班級規模而改變自己原來的教學方法。甚至不少學校因急于縮小班級規模而聘用了不合格或缺乏教學經驗的教師,反而影響了小班化的效果。所以教學要想取得顯著的效果,大部分取決于我們的老師“怎么做”,小班學生人數少,學生的活動空間加大,原來許多大班教學所做不到的,現在小班化教學都能做到。所以小班教師要本著均等性、公平性、充分性、綜合性的原則,挖掘小班化教學的潛力,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得到“陽光普照”,使小班的課堂通過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式,努力呈現“六多”現象:學生發言的人數多,實踐時間多、合作機會多、接受的個別輔導多、獲取的反饋信息多、得到的認可和欣賞多。
③作業。
精心設計學生的作業,必做題可面向A、B、C三類學生,重在學習鞏固基本知識,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選做題面向A類學生和部分B類學生,重在培養運用與創新能力,達到教學目標的較高求,即發展性學力與創造性學力。課學練習的時候,教師要心中有底,有的放矢地進行巡視,指導A類學生自己落實雙基要求,點撥B類學生發揮潛能,進行練習,幫助C類學生完成練習。教師面對學生的練習,可采用多種批改方式,要有教師即時面批,讓學生當場訂正,有的練習教師可批一部分,留一部分由學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或集體討論批改,再給組長檢查老師抽查。
④輔導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要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輔導不僅要輔導知識內容,還要輔導學習方法、習慣,激發學習興趣、意志等。
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分層輔導。輔導既有集中輔導,也有個別輔導,其中,集中分層輔導有針對性地化解難點;個別輔導則注重幫助學困生和指導優秀生。
利用小班化的優勢,有效預防差生的形成。
●設置和諧的教育課程
小班相對于大班,無論是學生的自主性發揮,教師的個性化教育還是師生間的交流,都有著明顯的優勢,小班化教育不僅是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教育內容的系統探索,作為教育內容的源頭,課程體系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在進行課程設置時,要以“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為宗旨,以黨的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的理念為指針,以學生發展需要為目標,以不增加學生學業負擔為前提,不斷適應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需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強化學科間,年段間的銜接與聯系,重視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實踐性、社會性、操作性和前瞻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協作性、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使課程更適合小班化教育。
課程設置為基礎性課程和活動課程、發展性課程。基礎性課程就是按國家課程計劃開全開足所有課程,活動課程,設有班隊活動、體育活動、晨間活動、午間交流等,依據小學生特點,給他們提供充分的交流和戶外活動的空間,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性課程包括校本課程、地方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等。發展性課程的設置各校要從校情出發,重點考慮學生潛在的發展需求和興趣,同時兼顧學校條件和師資在課程開發上的能力,可設置了英語口語、語文導讀、形體訓練、趣味數學、手工制作、繪畫、書法、器樂、音樂舞蹈、棋類、心理保健等學生喜愛的科目,讓學生在完成國家教育計劃規定的學習任務的同時,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給他們更多的親自動手、動腦及獨立操作、獨立嘗試體現自我的機會,從而培養各種素質和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使學生成為合格加特長的學生。
做法:每學期初,由教師根據本人的特長列出可能開設的發展性課程菜單,列表公布,然后讓學生自主選擇,打破原有的教學班編制,人人參與自己喜歡的課程。
另外,充實教學內容,挖掘基礎課程的活力。如語文課著重補充能提高學生積累、信息搜集管理、寫作等能力的內容;數學課補充思維訓練、小課題研究等內容;科學課拓展社會實踐活動;音樂課開辟自編、自舞、自奏等創作項目;美術課充入美術鑒賞和合力創作的內容。
課程是學校教學工作的核心,小班教育涉及各類必修課、活動課的教材編制。但是目前小學的綜合、活動課程以及隱形課程,都沒有統一的教材,各校組織力量開發校本課程,耗時費力。因此,推廣小班教育,課程教材的建設要納入實施計劃之中。
●講究教學方法
小班化采用“自主和諧”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發展為本,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每一個學生求得最佳發展。分組教學法、探究學習法、主動提問法、交融教學法、分層教學法、體驗嘗試法、鼓勵教學法、留有余地法、活用資源法、個別指導法等。
分組教學法:根據學生的差異、興趣愛好、需求,進行同質或異質編組。同質有利于教師重點輔導、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異質,有利于同學間的互相幫助,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養。并在教案上體現出不同分組,不同要求。
個別指導法:教師到小組中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特別關注和幫助學習有困難、不常舉手、不愿表演的同學。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基礎和個性特點,有針對性指導,不僅指導教學內容,還要指導非智力因素提高。
師生交融教學法:師生角色轉換,情感交融,學在一起玩在一起,體現了教學法民主教學相長,營造溫馨的愉悅的氛圍。教師要做到:①樹立教學民主教學相長觀念,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由學生當“小先生”活動,進行學生教學生,教師當學生;②教師當學生是從教學的主角轉為配角和導演,仍要起好主導作用,必要時介入小先生教學,進行適度調控;③教師要對學生施之以愛,與學生建立“雙愛”的情感受通道,縮短師生心理距離,在讓學生認知滿足的同時獲得情感的滿足。
留有余地教學法:靈活掌握時間,可以先上25分鐘或30分鐘課,剩下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或向老師同學發問,(這主要是針對高年級的學生)所以老師經經常注意控制教學時間,不滿打滿用,給學生留有余地;這時教師也可以適當的個別輔導,讓中上學生發展提高,給中下學生提供困難幫助,夯實基礎,同時也指導學生學會利用時間,分配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youer/1301477.html
相關閱讀:藝術活動《鼓上的小米粒》教學活動
探索型主題活動中幼兒出現意外行動怎么辦
幼兒園大班游戲活動實錄評析??用線條構建
記幼兒園中班組拍皮球比賽
推動策略在幼兒探索型主題教學中的運用實錄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