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及內容:大班美術領域《端午節??做香包》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香包,了解香包的制作方法和作用。
2.通過動手操作掌握制作香包的基本要領,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審美能力及同伴間的合作能力。
3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培養幼兒愛祖國的情感。
三.活動準備:
1、前期準備:幼兒和家長收集各種各樣的香包。
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已有過使用針線的基礎。
2、教具準備:制作課件:端午節的由來
3、學具準備:制作香包的香料,各種材質的布(純色、花色),針線,棉花,彩色緞帶,剪刀,各種彩紙,糖紙、包裝紙
四.活動過程:
1.教師演示課件,幼兒觀看《端午節的由來》,導入課題。
a.提問:“端午節是哪個國家的傳統節日?”“每年的幾月幾號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怎么來的?”
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大多數傳說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來的,滲透愛祖國的情感教育。
b.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呢?
幼兒討論,請個別幼兒將課前了解到的端午節的習俗講給大家聽。(帶香包,喝雄黃酒、長命縷、吃粽子、綠豆糕、炸油糕等)
2.教師請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桌上放置的各種各樣的香包。
提問:“你看的香包是什么樣的?用什么制作出來的?有什么味道?佩戴香包有什么用呢?”
3.教師出示制作香包的材料,示范香包的簡易制作過程:
a剪布料??填充棉花及香料??收口??縫制??綁絲帶
b選擇純色布料剪成自己要的形狀??填充棉花及香料??收口??剪彩紙為各種形狀粘貼裝飾香包??綁絲帶
c剪糖紙或者包裝紙??填充棉花及香料??收口??扎眼??綁絲帶
教師對幼兒正確使用針線提出要求(如不用的針要插在針線包上,放置在針線筐內)并進行剪刀的安全教育。
4.幼兒自由選擇組制作香包,鼓勵幼兒合作制作,互相幫助,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幼兒收口,特別注意提醒幼兒針線、剪刀的使用和放置。
5.將幼兒制作好的香包懸掛在教室內,幼兒共同欣賞,發給幼兒佩戴在身上分享成功的喜悅。
五.延伸活動:
教師和幼兒共同收集全國各地有關端午節習俗的有關圖片,布置端午節的主題墻,讓幼兒在看一看,說一說的過程中感受祖國的悠久文化。
教材分析: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固定的習俗,作為祖國的文化遺產,理應讓幼兒從小就了解這些節日的由來。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多樣的活動,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掌握技能,培養幼兒愛祖國的情感。隨著夏季的臨近,端午節也即將來臨,初看這個題目很容易就想到了社會內容,但是與其鋪開面講很多內容不如著重一個點來進行,因此我將這節活動設計為大班藝術領域,通過欣賞制作香包培養幼兒的各種能力及感受熱愛祖國的情感。
幼兒分析: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一定的挑戰性。香包是幼兒深受喜歡的一種飾品,但一年中只有固定的時間來佩戴,而且形態各異,小巧玲瓏,幼兒也很喜歡把玩,有一定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我們班的幼兒動手能力較強,有一定的創造力、想象力和模仿能力,而且有部分幼兒有使用針線的基礎,因此我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特點,利用社會資源,網絡信息設計此課程,引導幼兒在制作的過程中培養培養各種能力,豐富視野,拓展經驗,同時感受祖國文化的精髓。
目標定位: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定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于:
1.通過欣賞香包,了解香包的制作方法和作用。
2.通過動手操作掌握制作香包的基本要領,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審美能力及同伴間的合作能力。
3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培養幼兒愛祖國的情感。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于:通過欣賞香包,了解香包的制作方法和作用。
難點定位于:通過動手操作掌握制作香包的基本要領,特別是使用針線的部分。
總之我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模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于樂中,同時我做了如下活動準備:
前期準備:1經驗準備: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已有過使用針線的基礎。
2.物質準備:幼兒和家長收集各種各樣的香包。
3.教具準備:制作課件:端午節的由來
4.學具準備:制作香包的香料,各種材質的布(純色、花色),針線,棉花,彩色緞帶,剪刀,各種彩紙,糖紙、包裝紙
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
教師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學不等于教師的講授,因此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力求讓幼兒和教師一起互動,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
1.本次活動中運用了觀察法:通過觀察課件使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引出活動主題,通過讓幼兒觀察欣賞香包激發幼兒的審美情趣,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直觀演示法:在藝術教學活動中,直觀演示法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教學方法,著重體現在這次活動中的第二個環節,結合本班幼兒的特點通過讓幼兒觀察教師如何做香包的過程掌握制作方法,也就是讓幼兒了解制作香包的過程,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圍繞教學重點開展活動,為解決教學難點做好鋪墊。
啟發提問法:這個教法在活動中體現較多,主要是通過啟發式提問引起幼兒的思考,了解祖國這一傳統文化的由來,啟發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為第二個環節做好準備。
合作探索法: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喜歡的材料和方式進行制作香包的過程,也是幼兒相互之間合作交流的過程,體現在活動中的第三個環節,提高了幼兒的協作能力以及讓創造力更好的得到提高。
分享交流法:在本次活動的結束部分,我將幼兒的作品先集中展示,讓幼兒一同欣賞,學會交流,分享成功的喜悅。
在本次活動中我還運用了賞識激勵法,審美熏陶法,講解法,示范法,討論法,并將這些教法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幼兒在愉悅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提高技能,體驗快樂。
2. 新《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應以幼兒為主體, 幼兒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審美經驗,因此在活動中,為了讓每名幼兒受益,讓每個幼兒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從而促進的目標達成。我采取了多種感官參與法,活動的每個環節都引導幼兒帶著問題去看,想,說,做,了解香包的形式,制作方法和步驟。從而在做的過程體驗了快樂,提高了幼兒的各項能力。
嘗試法:這點體現在第三個環節上,也就是活動中的難點部分,幼兒能力有差異,所以我準備了難易不同的制作材料和方法,不同的制作過程也給了幼兒充分的選擇余地,帶有一定挑戰性讓幼兒更有興趣去參與活動。讓幼兒在制作的過程中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
討論交流法:在活動中運用較多,通過讓幼兒根據拋出的問題有目的的進行討論,幼兒對活動的內容有了一定的明確,更好的達到了目標,通過交流,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知道尊重他人,學會傾聽。
教學過程:
總述:本次教學活動大概用時30到35分鐘
基本流程:看課件導入活動主題??談論??欣賞香包??討論??演示講解制作過程方法??合作制作香包??展示
整個活動首尾呼應,環環緊扣,思路清晰,上一個環節是下一個環節的鋪墊,下一個環節是上一個環節的鞏固提高及提升,我通過層層遞進,循序漸進的教學策略來精心設計教學問題,引導幼兒自主學習,實現教學任務和目標,并注意給幼兒輕松愉悅的活動氛圍,讓幼兒愿意參加并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想法,適時適當的指導也讓幼兒更勇于去參與到挑戰性的活動中,便于更好的把握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
分述:
第一環節是活動的起始部分,用時需要六分鐘左右
在活動的開始我讓幼兒觀看端午節由來的課件,通過提問讓幼兒了解祖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以及習俗,為第二個環節做好了鋪墊。
第二環節,是活動的主要部分也是活動的重點部分,用時需要二十四分鐘左右,在這個環節中先欣賞香包激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并進行討論,然后演示不同難度的香包的制作方法,最后幼兒自由選擇難度適宜的組進行香包的合作制作。在這個環節中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讓幼兒看,說,想,做層層深入,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理念,突出了師幼互動。
第三個環節是活動的結束部分,在這個環節中幼兒的審美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而且幼兒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進了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youer/1118472.html
相關閱讀:小班喜迎端午節活動方案
大碼頭鎮中心園大一班慶祝端午節
六一幼兒園開展“粽子里的故事”主題活動
中班端午節教案:劃龍舟
節日教案:好吃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