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速讀記憶是以視覺感知為主要的感知途徑,在這個閱讀過程中,視覺對文字信息進行直接加工占據了主導地位,從而使得靈敏的視覺機能,成為能否成功達到全腦速讀記憶學習狀態的重要生理保障!
視覺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感覺通路。人的外界信息的90%以上是經視覺系統傳入大腦。在視覺系統中,最重要的感光部位是視網膜,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通過雙極細胞與神經節細胞相聯系,再通過視神經將信息傳至大腦。在視網膜的中心有一處叫中央凹,它是視錐細胞最密集的區域。落在此處的物像,比落在視網膜其他任何部位都顯得更加清晰。但中央凹所能看見的,不到整個視野的4萬分之一。如果在 60厘米外看一行印刷體字,大概只有3個字是落在視野中心,我們在傳統閱讀中利用的主要是這部分視野。
落在中央凹以外的信息,表現為離中央凹越近,形象越清晰,全腦速讀記憶正是利用離中央凹最近的15度角以內的準清晰區視覺來感知信息的,這部分視覺表現在距眼30-40厘米處的書頁上時,為9.5-10厘米,正好是32開書的正常版心寬度,即1行所占用的寬度。所以我們講,全腦速讀記憶是建立在我們既有生理基礎上的科學可行的訓練方法。
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能一個詞一個詞地讀,逐字閱讀速度慢,而且不利于將詞與詞聯系起來理解,見木不見林。科學的閱讀方法是以意群為單位進行閱讀,要訓練我們的整體感知范圍。以意群為單位進行的閱讀符合人類眼睛的閱讀習慣和人類的理解習慣。科學家發現,閱讀時人的眼睛不是持續地移動,而是跳躍式移動。兩次跳躍之間有一次停頓,停頓的時間稱為一次“眼停”,約四分之一秒。每次“眼停”的感知到的信息數因人而異。一般的讀者每次“眼停”可看到1-2個字或詞,經過訓練,每次“眼停”可感知一組詞,一段話。意群劃分的大小反映出了一個人閱讀能力的強弱。我們開始訓練時可劃分小一些,以后逐漸增大。
經過訓練的人與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差別是很大的。我們都知道飛行員的“眼力”特別好。這里的“眼力”不僅是指視力好,同時也是指視覺范圍廣,穿透力強,在短時間內能辨認出前方敵機的架數和型號。那么,飛行員的好眼力是與生俱來的嗎?當然不是,是經過訓練獲得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空軍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許多駕駛員在飛行過程中不能及時地辨認遠處的飛機,他們的瞬間感知能力亟待提高。為此心理教育家設計和發明了一種叫做“速視儀”的裝置,他可以讓敵機和友機的形象在屏幕上以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尺寸顯示,然后逐漸縮短顯示的時間和尺寸。人們驚奇地發現,當小得像一個斑點似的飛機圖形,以1/500秒的速度在屏幕上閃過時,經過訓練的飛行員仍可辨認。人眼的瞬間感知能力是多么的強大啊!
此項發現,對快速閱讀記憶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經進一步研究發現,人眼可以在1/500秒的時間里辨認4個非常小的字母。現在美國人的平均閱讀速度是每分鐘200個單詞。我們A卷考生的英語閱讀速度才是每分鐘70詞。可見,人們在閱讀速度上的潛力是多么的巨大!當然要提高閱讀速度只有大量閱讀,快速閱讀,提高我們眼睛的感知能力。js全腦速讀記憶原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sudu/69519.html
相關閱讀:快速閱讀的科學依據
加古德次的注意力訓練方法
美“超憶癥”男子記得一生所有事 被稱“人體谷歌”
如何進行物理閱讀
21世紀我們必需學會速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