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在幼兒的條件反射中扮演著異常重要的角色,盡管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點。此外,既然我們已經懂得了早期的條件反射與后期有欠缺的自我形象密切相關,那么我們就應該把恐懼作為一種考慮因素。因此,了解恐懼的如下兩個特征就顯得尤為重要:
1、恐懼通常是一種“妨礙”力量。
2、恐懼通常是一種“埋葬”力量。
下面我將舉出兩個與恐懼的條件反射相關的具體例子,用來闡釋上述兩個特征。
我在前面提到過,有個叫約翰的孩子看到爸爸在木工房里忙碌著,就想參與到其中。他的爸爸如果比較明智的話,就會讓約翰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在約翰出色地完成這些工作后,對他進行表揚。
對出色地完成了工作的人進行表揚,就是一種“幫助”力量,它在本質上是積極的,是一種可以讓人們幸福回味的經歷。表揚是人們所樂意接受的。我們很想再次體味那種被表揚的快樂,因而我們會想方設法地做一些能夠贏得更多表揚的事情。
不明智的拒絕或懲罰,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這種拒絕或懲罰,實際上是一種“妨礙”力量,它在本質上是消極的,會制造出恐懼,會讓人們擔心自己的痛苦經歷被不斷地重復。
由于它會給人們帶來不快,因此人們要盡可能快地把它逐出“有意識”的頭腦。
注意!我這兒所說的是“有意識”的頭腦。因為倘若恐懼所造成的影響十分強烈的話,它不可能完全從頭腦中消失,它會融入到人們的潛意識中去,會在人們對痛苦的往事漸漸忘卻之后,仍然起著一種條件反射的作用。
因此,我們仍然懷有恐懼,盡管這種恐懼已經避開了我們有意識的思維,它在未來的幾年里還是會妨礙我們。
為了能在行為中觀察到它,我們假定約翰的爸爸正式而又嚴厲地訓斥了他,那么在幾年之后,一種新的情形就會出現。
爸爸把約翰叫到跟前,鄭重地向他宣布,“學習如何使用工具”的時候到了。爸爸期望自己對兒子宣布了這個決定之后,兒子會欣喜不已,他希望父子倆一起在木工房里干活時,能夠體驗到無限的樂趣。但到了那個時候,情況將并非如此。
約翰雖然已經記不起自己很小的時候所發生過的那些事情,但他會感到不安。由于小時候受到過刺激,如今再接觸木工活,或者再做任何與之相關的事情,他都會條件反射地感到恐懼不安。
做爸爸的將會非常吃驚地發現,兒子對他的提議并不感興趣,而且在做爸爸讓自己做的事情時會遇到麻煩;即便他嘗試著按爸爸所說的去做,也很可能會以失敗而告終。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的一些不妥的話語很可能會讓孩子內心感到恐懼不安,進而產生條件反射。這類話語主要包括:
“你真蠢!”“你什么正事也干不成!”“你總是這么笨!”“你什么都學不會!”“你永遠也無法像你的哥哥姐姐那樣聰明(優秀、反應快等)。”“我知道你在撒謊。我永遠也不會再相信你了!”
這類例子可謂不勝枚舉。這雖然是偶然事件(如對孩子不屑一顧地吐口水,當著孩子的面氣憤地摔東西,說些很傷孩子自尊心的話,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不當做法)所引發的無意識性條件反射,但它卻把恐懼深深地根植于我們內心,讓那些對成功的擔憂在我們的潛意識里找到了永久的棲息之地。
所有的這些恐懼和憂慮,決定著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恐懼對我們的自我形象的欠缺要負很大的責任。
為什么幼年時期的條件反射,對我們今天的自我形象,甚至對已經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我們的行為,還能夠產生那么大的影響呢?
這是因為思維的潛意識層盡管能量巨大,卻并不挑剔。對于提供給它的信息,都會將其作為事實全盤接納,根本不考慮其是否有邏輯性或隨后還應學習了解。
為了改變這種條件反射,我們必須引入新的條件反射。我們都知道,我們在年僅四歲的時候做某件事情遭受了失敗,而今天我們作為成年人再做同類的事情時,很可能就會避免遭受同樣的失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qianyishi/20254.html
相關閱讀:心理暗示對人的影響
決定你祈禱結果的,并非是你意識中相信的圖景,而是潛意識深處的
自我暗示三大規律
潛意識的10大刺激源
『潛意識巨人』-《自信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