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學的重心是引導一個人發現自己的真我,從而展露它。發現真我是看到自己的如來,展露真我則是真正的見性。所以見性是“理事不二”的,是“性相常住”的。見性可以說是一個人真正活在光明法界里。真我的流露是淳樸沒有夾雜的,是沒有野心和任何成見或偏見的。唐朝的溈山禪師說:
以要言之,
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萬行門中不舍一法。
這就是人生的光明面。“理地”是指自己的真性自我,“萬行”是指真我的展現。能從自性中的慧性,去實現自己的根性因緣,便是自在光明。而在生命的究竟圓滿處,又必須能看出“空有不二”后的常凈,所以溈山又說:
凡圣情盡,
體露真常,
理事不二,
即如如佛。
超越善惡、有無、凡圣等對立,而在無差別中看出平等性,看出自在,展現如如的自己,這就是佛,是光明的人生。現在我們來討論日常生活中的禪燈。
信心
信心帶給人安定的生活態度;信心與健康的自尊有關;信心好的人樂觀,肯負責任,學習效能較好。
信心夠的人,能展露生活的豪氣。豪氣是愿意面對人生,肯對生活負責,期許自己心智成長的勇氣和態度。套一句俗語說,它是一個人的主運,是決定個人命運的力量。許多成績優異的學生,他們一談到考試,便要求縮減范圍,不要太難。他們似乎沒有什么擔當,只要高分的喜悅,缺少接受困難挑戰的豪氣。這樣的態度,實不足以承擔挑戰重重的人生。依我看來,成績好壞并不能決定個人的成敗,有信心、有豪氣,肯接受磨煉,才是個人步向光明前程的關鍵。不幸的是,許多父母只重視子女的成績,而不重視信心的培養。
喜歡好成績,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表面上看來是好習慣,但就心理層面來看,有時是一種惡習。因為它很容易使人沮喪,易于造成退卻。消極的心理,經常是求好心切的結果;逃避學習是因為害怕得不到好成績。所以在教育上,一定要注意培養信心,它是一種樂于接受事實,愿意承擔責任的態度。
為人父母和師長,不要因為孩子的功課差,便否定他的優點;要懂得欣賞他的勤勞,贊美他對別人的關心,肯定他日常生活中有價值、有意義的表現,就能培養他們的信心。就人生而言,學校的成績只是一時的表現,但信心卻是他未來能克服困難、轉敗為勝、振作志氣的憑借。不要把風光建立在一時高分的逞強,要把根底落實在信心上。
信心使人振作,它是成功人生的素質。要想培養信心必須從以下幾點做起:
多培養自己的優點,少挑剔無法改變的缺憾。
多鼓勵自己負起責任,少給自己偷懶的借口。
要堅持完成預定的工作。
要堅守積極的思考方式和態度。
首先,要清楚自己有什么優點,然后才能培養信心。優點不是天生的,而是學習來的。你大可不必在自己的弱點上花太多時間彌補,而要在現有的基礎和優點上加以發揮。這能使你覺得有信心,有興趣。我記得在大學時代,就把重心擺在哲學的研究上,讀了許多哲學名著,充實自己的思想。我不期待自己樣樣都好,卻期許自己在某一領域有獨到的鉆研。這個讀書方向,使我的專長越來越明顯,給自己增添了信心。
培養信心有一個簡便的方法,那就是選擇一個目標,朝著它努力,但問耕耘,深耕易耨,日子久了,必然豐收。就拿我對佛學的鉆研和修習而言,每天總是孜孜不倦研讀、修正、檢討和反省。我篤信“日知其所之,月無忘其所能”,同時采取緩慢漸進,不急功,對佛學的認識也就一點一滴培養出來。
有人認為我的演講很具說服力,認為那是我的天賦。事實不然,演講也是培養出來的,在我受邀上大型演講和電視演講之前,足足有十年的時間,經常四處作小型演講,而且大部分是免費的。當然,我不是為了訓練演講術才去演說,如果這樣,也就很難堅持。我所以能長期地演講下去,是為了一個理想,把我自己的人生感悟傳播出去,幫助許多人提升他們的精神生活。也正因為如此,我的演說總是帶著對別人的關懷。
當優點漸漸多起來時,原有的一些短處漸漸失去它的影響力,有時甚至透過優點而克服了那些短處。比如說,我大學畢業時,寫作能力差正是我的弱點,但由于多講多寫,這些弱點也克服了。因此,要把眼光放在培養優點上,不要把心力放在掩飾缺點上,這就是培養信心的秘訣。
其次,要鼓勵自己多負責任,勉強自己做該做而懶得做的事。人很容易因為安逸而失去許多成長的機會。俗語說“玩物喪志”,一點都不錯。從學校畢業,找個工作,平常下班回來就看電視,欣賞音樂,甚至找幾個朋友打牌玩樂,這是很安逸的。但是,在安逸之中,卻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成長的動力潛藏在肯負責里。肯為家庭負責的人,在無形中激勵了家人負責的習慣,而形成家庭豪氣。肯為工作負責的人,會為工作盡一份應有的心思和努力,所以能夠不斷地進修,想把工作做好。責任心使人變得能干 催眠原理,而步上卓越之路。此外,責任往往是超越功利的,它不因為你富足就不工作,不因為你已盡本分就不去助人。責任往往建立在使命感上。人因為有使命感才使自己活得有信心、有豪氣。在《臨濟錄》這本書中,記載著一個故事說:唐朝的臨濟禪師,雖然住在深山里,卻還在種松樹。他的老師黃檗問他:“深山里已有很多樹,種樹做什么?”
臨濟說:“一與山門作境致,二與后人作標榜。”
臨濟的禪風,有很強烈的使命感,無怪乎臨濟宗至今仍蓬勃地發展著。禪是很重視“承擔”的,肯承擔的人,才有濟世救人的襟懷,才有大乘慈悲喜舍的行布,才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卓絕豪氣。
再次,要堅持完成所訂的工作。確實評估自己,訂出適當的工作目標和進度,然后自己堅持去完成它。訂目標和進度時要避免野心的干擾,而造成好高騖遠。在執行的階段切忌毅力不夠,導致半途而廢。給自己訂一個目標,有前景看好的感覺,那是充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所以能振作起來,能激發豪氣。
堅持把事做完能使人容光煥發,身心健康。如果編造理由,縱容自己退卻,那就注定要軟弱無能了。在心理咨詢上,最常看到的現象是放棄目標,放棄堅持,為自己尋找打退堂鼓的理由。我見過多位初中三年級的學生,在三年級的下學期,突然不肯上學,他們的理由是疲倦、頭疼、瀉肚或頭暈。但是醫生為他們檢查,卻找不到生理上的毛病。很明顯的,這些學生不自覺地逃避考試,在潛意識里用病當理由,結果真的病了。他們付出的代價,遠比堅持完成工作要大得多。
堅持是精神旺盛的原因,是培養信心的方法。放棄是頹廢和沮喪的開始,有陷入絕境的危險。母親有一次對我說:“姑息自己是最危險的事。”她解釋道:老年人是多病的,如果姑息自己而不振作,不多運動,不去參加公共活動,那會很快虛弱下去,以致無法做一個清朗煥發的老人。禪門的修行警語有云:
當勤精進。
勤勞令人奮發,精進使你福慧增長。有人常說:“人生很短,為什么要那么辛苦呢?”這是病態的思想。健康的信念是:“人生很短,所以要珍惜振作。”因為肯刻苦的人才有福氣,才有信心和豪氣。
最后,積極的思想才能培養信心。積極表示樂觀進取,肯改肯學,時時抱著充分的信心和希望。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積極思想的成功者,另一種是消極思想的逃避者。積極思想的人有以下幾種特質:
對自己的目標有著活潑的想像力,不斷激勵自己朝著那光明的遠景努力。
當機立斷,沒有拖延的惡習,該做的一定訂出時程去做,絕不拖延。
把失敗當作朋友,不但接納它,而且在失敗中汲取更多經驗;失敗越多,進步越快。
樂觀而少憂郁;在樂觀中跨出篤實的腳步,在扎實的工作中孕育出信心。
信心可以透過自我暗示來培養,也就是說,如果你愿意當一個自信、堅毅、樂觀的人,照著上面四個原則,經常提醒自己,積極思想的幼芽就會快速成長,成為庇蔭你終身的大樹。透過積極振作的暗示,必能點燃生命的禪燈。
給自己期許
對自己有所期許的人,其人生是光明的。期許不是虛幻的妄想,而是具體的藍圖。對自己有所期許,生活就有重心。有意義的藍圖不是用野心構筑的,而是因自己對生活的正確認識所發現的。構筑是由外塑而來,發現是由內發展現而得,外塑的東西是因野心和狂熱而生,內在的展現是從見性中獲得。禪者的說法是:你自己就是你的藍圖。要依自己的“既有”當藍本,去實現,去成長。打個比喻說:如果現在的你是波,而整個人生是浪,那么你必須懂得“云門三句”中的第三句:
隨波逐浪。
能很自在展現自己,就是隨波逐浪,但不是隨波逐流。人永遠不能脫離自己而生活。事實上脫離了自己也就失去意義。我們必須了解一個事實:自己本來就很單純,沒有什么貪婪和野心,而生活的主體正是本來單純的自己,而非別人。所以自己的藍圖也必然是簡樸單純才對。
單純的一念,最能產生有意義的期許。一位守總機的小職員,別無其他專長,那么就好好地做好該做的工作。要用責任感和包容的態度,對自己期許,因為它正是你的生活價值和對生命的肯定。接著可以在業余學習其他能力,透過不斷學習和成長,看到另一個新機。也許學會計算機操作和程序設計,有一天,機緣成熟,可以實現轉業的期許。但在未轉業前,畢竟要期許自己做一位盡責的職員。因為它能令自己振作快樂,把工作做好,并令你有精神努力進修。
在禪者的眼里,生命有如朝露,無常且瞬息萬變,最后在陽光下消失。但是在陽光照射時,朝露是何其耀眼奪目。最后它完全融入那光明的世界里。人必須對光明的精神世界有所期許。因為它讓你成為法界的一部分,和諧光明的一員,而不是一個游蕩的疏離者。這個期許,令人生有一個皈依之處。它安定了心。太虛大師在《三寶歌》中說:
今乃知,
唯此是,
真正皈依處。
這樣的期許,將使自己在每天的生活中有著無盡的悅樂,因為你明白正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此外,期許自己在生涯上有個充實的內涵,就必須作生涯規劃。切記!要忠實于自己來做生涯規劃。規劃的原則是:
不用好惡來決定生涯,而應權衡自己的根性因緣作選擇,行業的興趣和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先檢審過去經驗,把做得順利、滿意和有成就感的事寫出來,從中尋找自己的行業。
要多利用現有的能力,再依所訂的行業或目標學習所需的能力和經驗。
就行業和生涯而言,除了行業的基本能力之外,最有效的學習場所就是工作,從做中學最確實,最易豐收。
不要用貪婪、狂熱和野心來選擇行業;要真正接納自己,依自己的本質決定行業或工作。
決定行業之后,要把它視為人生的一部分,全力以赴,實現它。
每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期許。期許使生活變得有意義,使自己在道德世界中有光彩,在生涯活動中植個根,在生命之旅中有個清明的方向。人有了方向就有了光明的精神力。
踏實肯干
踏實肯干的人,眉宇和言行之間總是綻放著光明的氣質。與他交談,就可以感受到一股熱力,甚至會感動你,令你心生敬佩。這樣的人一定是一個踏實肯干的人。這種人處處都需要他,升遷的機會多,成功的概率大。他是真正的幸運者。
依我的觀察,腳踏實地肯干的人,無論他在學校的成績如何,從畢業那一天開始,就開始走向大運。這種人肯吃苦,肯用心,他們擅長鍥而不舍的功夫;能積跬步以成千里,世上成功的果實都是為這些人預備的。禪家常常提醒弟子說:
看腳下!
想想腳下會有什么值得你注意的呢?當然就是腳踏實地,肯精進、肯努力。腳踏實地有以下幾個特質:
實際行動。
艱苦卓絕。
克服疲倦。
培養剛健的個性。
首先,你必須像發電機一樣,不斷發出能量,讓自己有精神去實踐。實際行動的道理看來大家都懂,但真正懂得磨煉自己、實際培養它的人卻不多。洞山禪師說:
行取說不得底,
說取行不得底。
這段話是說,實際行動的能力,不可能從言傳或認知中學會。反之,如果僅僅止于傳述實際行動的重要性和方法,往往不能直接化作行動。因為它終究還沒有實踐的經驗。所以,每一個人都必須知所行動。當自己決心想做某一樁事時,就要真的苦干。我們要注意一個事實,養成知而不行,在你心理層面的后果,要比失去一次成功的機會來得更糟,因為它完全養成壞習慣,妨礙下一次行動的推展。
行動是艱苦的,如果沒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就不可能堅持下去。但堅持需有方法,依我的經驗,如果在寫作上遇到困難,就會把它放下,先做一會兒勞動的事,過一會兒,障礙自然消失,就能堅持下去。此外,我也經常覺得,早上起來,若能抽出時間做一點費力的運動或工作,就會覺得精神振作,做起事來耐力提高,情緒上也閑適許多。調整生活,堅持做些苦差事,對自己的身心有極大的幫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qianneng/kaifa/45217.html
相關閱讀:六招簡單教你捕獲靈感
激發無限的潛能
調身
圓融的實踐智慧
如何爆發自己學習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