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流中能夠屹立的人,未必能堅挺于人海中。”——日本諺語
在前面你已經學過了如何去模仿,如何找出人們行為的主要模式,如何引導自己的努力方向以掌握人生。這其中蘊含的寓意,就是你無須嘗試摸索與錯誤來決定你的行為。只要你能夠學會有效運用自己的頭腦,便能成為自己的主人。
當你與別人共事時,無可避免地,你會有一些摸索與錯誤,同時你在導引別人的行為時,可不會像導引自己那樣快速、確實、有效。不過你若想做個成功的人,就得加速那種導引過程。你可以建立契合、認識各人性格模式、觀察出別人的行為方式以便配合。在本章里所要談的就是讓你能夠知道如何面對他人的抗拒,以順暢和平的手法解決問題。
在本書前面部份里有一個重要的字,那個字就是“仿效”。如果你想及早達成心愿,那就非得“模仿卓越”不可。在這一部份里也有一個重要的字,那就是“彈性”,是一流的溝通者所必備的。有彈性的溝通者能充份尊重別人的看法,適度且不斷地改變自己觀點,以迄達成目標。他們不會以力壓人,不會威脅恫嚇,從頭到尾都心存謙卑和抱持愿意調整的彈性態度。
通常要做到彈性可不容易,有許多人對既有的做事方式已經麻痹,也有許多人自以為是,總認為堅持到底就能獲致最后成功。像上面的情形是自我中心與惰性的作祟。遵照過去行之已久的方法往往是最容易的,不過那也是最差的方法。在本章里,我們要看看有那些方法可以扭轉方向、打破窠臼、破解迷惑、重啟溝通之門。布萊克是一位神秘詩人,他曾說過:“堅持已見的人,猶如立于水中,喂養心中的鱷魚。”一個不肯變動自己溝通模式的人,會發現自己就正處于那種危險環境里。
我們先前曾說過,任何系統功能最多,彈性最大,才是最有用的,這個道理也適用于人類。人生要過得美好,就是要盡可能有多條路、多扇門、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你處理事情只有一種方法,一種策略,那就有如車子只有一個速度檔,沒什么用途。
我有一次觀看一位女士如何說服旅館的柜臺員,讓她在辦完遷出手續之后仍能保有那間房間幾個小時。由于她的先生在滑雪時受了傷,她得讓他先靜靜休息,以等待救護車的到來。柜臺員搬出許多無懈可擊的理由,企圖婉拒她的請求。但是這位女士靜靜地聆聽對方的理由后,仍然不斷地提出更具說服力的理由。
她從頭到尾都展現著女性的嬌媚與溫柔,不斷提出理性而邏輯的訴求,沒有爭執,沒有喧鬧,只是耐心地等候所要的結果。最后那位柜臺員赧然一笑,說道:“女士,我想你贏了。”你知道她是如何贏得最終的勝利嗎?因為她處理這件事有彈性,不斷以新的態度和新的理由去回應對方的拒絕,乃至對方不好意思再拒絕她。
大部份的人把爭執看成口頭上的拳擊賽,每說出去的一句話都是打出去的一拳,目的在擊倒對方。東方的武術,如合氣道或太極拳,強調的不是以力拒力來壓制對方,而是借力順勢推向另一個方向。上述的女士采用的就是這個方法,而一流的溝通者也都懂這套方法。
就溝通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是沒有阻力的,有的只是不知變通的人,在不當的時間朝不當的方向硬沖。然而一流的溝通者卻像一位合氣道高手,能敏銳地測知阻力的所在,找出雙方相同的觀點,然后借勢順使,把整個溝通導向自己所要的方向。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戰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老子《道德經》
在我們的話里面,有些字眼會引起別人的抗拒和爭論,我們要特別留意以避免之,這也是一流的領導者或溝通者成功之處。富蘭克林曾在他的自傳里談到他不傷和氣的溝通技巧:“當我在推動任何可能引起爭論的事情時,我總是以最溫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從來不使用絕對確定或不容懷疑的字眼,而代之以下列說法:據我了解,事情是這樣子;如果我沒犯錯,我想事情該是這樣;我猜想事情是不是該這樣;就我看來,事情是不是該如此?像這樣對自己看法沒多大把握的表達習慣,多年來使我推動許多棘手的問題一帆風順。”
富蘭克林實在是深諳說話的重要,避免使用肯定的字眼來說服別人接受他的觀點,以免造成抗拒。在我們的生活里,有一個字頗具殺傷力,可是我們用得太習慣而渾然不覺,那個字就是“但是”。如果有人說:“你說的有道理,但是……”你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嗎?他是指你說的沒道理或不相關。“但是”這個字具有否定先前所說的意義。如果有人在同意你的觀點之后,再加上“但是”這兩個字,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我相信你心里不見得會痛快的。如果你把“但是”這個字替換成“也”的話,會有什么結果呢?如果你這么說:“你說的有道理,我這里也有一個滿有道理的看法……”或“那是個好主意,我這里也有一個滿好的主意……”你猜會有什么結果呢?這兩句話都是以同意對方觀點開頭,然后給自己的觀點另開一條路,未曾造成對方抗拒的心理。
我們要牢牢記住,在這個世界里沒有永遠抗拒的人,只有頑固且不具彈性的溝通者。就像有些話會必然地激起聽者的抗拒,然而也有些話能使聽者敞開心門,愿意與你溝通。
例如,如果你懂得溝通的技巧,在堅守原則的立場下,既充份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也未激起他人的反對,請問你會有什么感覺?你是否會認為那個溝通技巧十分高明?現在就讓我告訴你這套技巧,我稱其為“合一架構”。這套架構只有三句話,我希望你在與人溝通時能常常運用,使你與人和睦,充份表達己見。請記得,惟有在沒有抗拒的地方,才不會有沖突。
這里就是合一架構的那三句話:
“我感謝你的意見,同時也……”
“我尊重你的觀點,同時也……”
“我同意你的看法,同時也……”
在上面的每一句話里,你都表達了三樣事。第一,你能站在別人的立場看這件事,而不以“但是”或“不過”的字眼來否定或貶抑他的觀點,因而達成契合;第二,你正建立一個使你們攜手合作的架構;第三,你為自己的看法另開一條不會遭遇抗拒的途徑。
讓我舉個例子,如果有人對你說:“你百分之百的錯了。”而你反頂了一句:“我沒錯!”你認為雙方能平心靜氣的談下去嗎?我想那是不可能的,這時反倒會有沖突、有抗拒。相反地,如果你這么說:“對于這件事,我十分尊重你的看法,同時也希望你能站在我的立場聽聽我的看法。”注意,在溝通時你無需贊同他的主張,但是你一定得尊重他的立場,因為畢竟各人有各人的認知方式和情緒反應。
你也可以尊重別人的意圖,例如,經常有人因為對某件事意見相左,繼而不尊重別人的意見,甚至聽而不聞。如果你能善用合一架構的觀念,你就會注意他的意圖而不在意他所說的,在這種理性反應下便能尋出一些新的溝通方式。假設你與某人在核武問題上相互爭論,他主張建立核子打擊武力,而你主張凍結核子武力。雖然你們的看法是南轅北轍,但是出發的動機卻是相同,都希望確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以及世界的和平。因此對方如果這么說:“要想解決兩強的核武問題,惟一的辦法就是讓蘇聯知道美國的核子武器足以毀滅對方。”這時你可別跟他爭論,相反地你應站在他的立場說道:“我十分感謝你如此關心下一代的安全,同時我也相信除了用核武嚇阻蘇聯之外必然還有其他的方法。”當你采用這個方法溝通時,對方必然覺得受到尊重,也就不會產生爭執。這套方法你可用之于任何人,不論對方怎么說,你總能找出他值得尊重、感謝、同意的觀點。你不會跟他有任何的爭執,因為你根本就不打算爭執。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爭。” ——老子《道德經》
在研討會里,我有個簡單實驗,就是讓二人一組針對同一題目相互辯論。在辯論當中,我要他們相互質問時不可在話中出現“但是”這個字眼,并且不可貶抑對方的看法。這個規定有如把合氣道用在說話上,對學員們是個蠻新鮮的經驗。他們在這個實驗中學會尊重別人的看法,不以壓服對方為樂;他們能爭論但不會交惡;他們能從差異中找出共同的觀點。
你也可以找個人照樣練習.一番。先訂個題目,然后雙方依照前面所說的方法相互抒發己見并質問對方,像玩游戲似地去找出共同的觀點,引導對方認同自己的觀點。這種溝通方式不需要你放棄自己的原則,也不需要你失去立場,但是你卻能慢慢地和對方產生契合,然后引導對方順從你的看法,更快地達成目的。
我們之中有許多人把討論看成是一場要決定出勝負的游戲。我們是對的,對方是錯的;我們的看法是絕對無誤的,對方卻是一派胡言。然而從合一架構的觀點上,我卻能比以前更快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一流的事務員和一流的溝通者都知道,要說服一個人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是很難的,但是要他去做他愿意做的事卻很容易。你只要能找出雙方認同的觀點,然后自然地去引導他,你就能叫他做他愿意的事。因此一個有效的溝通就得盡量避免沖突的發生,減少抗拒的可能。
我們的思想經常囿于舊有的思考模式,難以突破。這就有如電唱機的唱針卡在唱片上的某一條溝紋里,反覆唱著那一句歌詞。要想消除這個跳針現象,你不是在唱針頭上輕壓,使唱針越過卡住的那個部位,就是把唱針提起,再輕放到唱片的另一個部位。我們若不想讓自己也卡在舊有的思考模式上,就得換個新的方法。
我發現人們之所以會落入舊有模式中,乃是不知該怎么辦。有些人很可能垂頭喪氣地四處找人傾吐,期望能喚起別人的同情和關懷。這種盡全力引起別人注意的方式,就是他們改變心情的最好方法。
如果你有個這樣的朋友,你會怎么辦?很可能你就會如他們所期望的,坐下和他們好好地長談并安慰一番。你這樣做可能使他會覺得舒坦一些,不過也因此加強了他這一套模式,因為你的做法無異于告訴他,如果他找人傾吐,他會得到別人的關懷的。請問你有沒有別的辦法呢?如果你不理睬他,甚至于當面奚落他,會怎么樣呢?這時你將發現他會楞住,無言以對,然后從這陣困惑中清醒,從此就會有新的認知方式了。
有時我們是需要一個好朋友,向他發抒內心的悲傷和痛苦,不過不能養成習慣,否則對你有害。你若能改變這種處事方式,你便能充份地控制自我。
然而有許多人告訴我們,我們無法控制自我的行為、心境和情緒,因此我們只有求助于心理醫生,可是又聽他們說這是孩提時的精神創傷或荷爾蒙分泌失常所致。難道真如他們所說的那么復雜而改不掉嗎?在這里就讓我用中止模式的方法,在瞬間改變來證明它的效果。
有一次班德勒說了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那是他到一間精神病院拜訪一位自認為是耶穌的病人。當班德勒一跟他碰面,就問他:“聽說你就是耶穌?”他說:“是的,我兒。”班德勒接口道:“我等下再來。”就把那個病人單獨扔在那里,好不困惑。三四分鐘后,班德勒帶了一把卷尺,從頭到腳為那病人量了一下尺寸,就又離去。這番舉動又令那個病人困惑了一陣子。過一會兒班德勒回來,帶了一把錘子,幾根釘子和幾塊木板,并且開始釘成十字架的形狀。那個自稱是耶穌的人問道:“你在做什么?”班德勒在釘下最后一根釘子后再問那位病人:“你是耶穌嗎?”那人再次回答:“是的,我兒。”班德勒就說:“那么你應該知道我來此的原因了。”突然間,那人回復神智,連忙說:“我不是耶穌!我不是耶穌!”他先前的模式被班德勒一下子就終止了。
另外一個終止模式的例子,是數年前所舉辦的禁煙活動。那場活動建議當自己的親人想取香煙時,就送給他一個吻以取代那支香煙。這個舉動一方面打破他自動取煙的模式,另一方面可讓他懷疑舊有的取煙行為是否明智。
像這種終止模式的方式也可用在政界和商界,更可以用在日常生活里。經常我們會和自己周遭的人起爭執,吵到最后大家都忘了爭吵的原因,只想在這場爭執中如何“贏得勝利”,因為這是他們爭執的目的。像這樣的爭執往往會破壞雙方的友誼。有時候在吵完后,你回想起來,總會覺得奇怪,為何會變成這種結果?可是在爭執的當時,你可不會想到這一層。你現在想想是否最近有過一次這樣的爭執,當時你可曾用哪一種終止爭執的方式?另外也請你為這種情況想五種終止模式的方法吧!
終止模式也可以做為預警信號,以便在爭執失去控制時能切斷這種爭執。我發現幽默的用語是終止爭執最佳的工具。首先你和對方得有一個約定,就是任何一方發現爭執有可能會失控時,立刻就把共同認定的那句幽默話說出來,而另一方一聽見這句話就得住口。另外由于這句幽默話能引起我們想起某件好笑的事,便能沖消一些爭執所產生的火藥味。
“凡能擴大人們力量,使他做出原先認為做不到的事,這種東西是無償的。” ——本·約翰遜
在本章里所闡述的兩個觀念,是與我們平日所知道的背道而馳的。第一,同意對方的說辭遠比制服對方的說辭更具說服力。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充滿了競爭,事事都要分出勝負。不過在溝通這件事上,如果想靠言語取勝,往往不會有任何成效。相反地,你若能以同意取代反對,以引導取代制伏,你的溝通會更有成果。雖然這樣做并不容易,但是只要不斷地注意,有一天你的溝通方式會改變的。
第二個觀念是,我們的行為模式并非牢固地永難更改。如果我們做事的態度一直是消極的、束縛的,那并不是我們的心智出了毛病,只不過是反復使用某種不好的行為模式。不管那種模式是對別人或對自己,你都得立即終止,改換成另一種新的模式。畢竟我們不是機器人,受設定的程式所擺布。對于自己的心智,我們絕對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只要有決心,認清癥結所在,改變只是瞬間之事。
上述兩種觀念都是從彈性的立場衍生出來。當你拼圖拼不出來,你不需重復使用一種拼法,你應該以彈性的態度換個方式試試。你的彈性越大,可選擇的機會就越多,可發展的空間就越廣,而成功便接踵而至,指日可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qianneng/kaifa/2195.html
相關閱讀:做到不抱怨的四個步驟-威爾鮑溫(不抱怨的世界)
深厚的禪定修持
自然發生法
禪心——清醒覺察的心力
色彩松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