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需要記憶的材料堆積如山時,人們難免會有急噪心理,不求記憶的準確而只求進度。盡管大家都知道記憶需要重復,但還是有許多人認為可以大概瀏覽一遍,過幾天后再重復一兩次的效果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不少人認為復習的時間隔多久都是一樣的,幾小時和幾天后復習都沒有關系,只要復習就行了。如果是這樣認為的話,你就不要抱怨自己的記性不好,總記不住東西了,你的記憶效果肯定不會多好的。同樣是復習,間隔多久復習一次是很有講究的。如果將人的初次記憶簡單地分成"容易忘記"和"不容易忘記"兩部分的話,那前者通常占全部記憶的2/3,這一部分如果只記憶一次而不復習的話,大部分內容會在9小時之后被忘記。而剩下的1/3,經過1天或幾天后也會逐漸被忘記。
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和人們的時間使我們充分體會到,在識記材料后9小時進行回憶可很快恢復記憶。這時你花10分鐘可能就能記起所學內容,而如果你要等到10天后,可能花1個小時的復習還不一定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與其日后"費力不討好",不如就在識記后9小時內復習,這樣即節省了復習時間又達到了良好的記憶效果,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在學生時代我們可能都過有這樣的想法:"可算放學了,都累一天了,晚上就不看書了,休息休息明天再看吧"。當然24小時后復習的效果也比10天后復習的效果要好,但這里有個"最佳效果"的問題,事實上如果當天你能把材料復習一遍,可能只花30分鐘-1個小時的時間,而以后你可能要花這幾倍的時間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及時復習在無形中為你節約了時間。可能僅在復習的及時程度上就造就了學生的學習差異,為什么同樣的聽課時間,同樣的24小時,你為什么就不如人家的學習成績好呢?都是智力因素的造成的差距嗎?應該引發你去思考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jiyishu/4942.html
相關閱讀:協同記憶法
人腦記憶力是怎么形成的
記憶的特征
記憶的起源與發展
拉動你的阿莉阿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