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這樣描述他的思考問題時的情景:“我思考問題時,不是用語言進行思考,而是用活動的跳躍的形象進行思考,當這種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氣把他們轉化成語言。”顯然,正是左右腦協同工作,使人類具有感知力、創造力。
《辭海》中“記憶”的定義是;“人腦對經驗過的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識記即識別和記住事物特點及聯系,它的生理基礎為大腦皮層形成了相應的暫時神經聯系;保持即暫時聯系以痕跡的形式留存于腦中;再現或再認則為暫時聯系的再活躍。通過識記和保持可積累知識經驗。通過再現或再認可恢復過去的知識經驗。從現代的信息論和控制論的觀點來看,記憶就是人們把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編碼加工,輸入并儲存于大腦里面,在必要的時候再把有關的儲存信息提取出來,應用于實踐活動的過程。把兩者結合起來,可以將記憶的含義表述得更確切一些。所謂記憶,就是人們對經驗的識記、保持和應用過程,是對信息的選擇、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
大腦的作用
人類的大腦由大腦縱裂分成左、右兩個大腦半球,兩半球經胼胝體,即連接兩半球的橫向神經纖維相連。大腦的奇妙之處在于兩半球分工不同。美國斯佩里教授通過割裂腦實驗,證實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并因此榮獲1981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人的記憶能力
實質上就是向大腦儲存信息,以及進行反饋的能力。人的大腦主要有神經細胞構成,每個神經細胞的邊緣又都有若干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作樹突和軸突。在軸突的末端有個膨大的突起,叫做突觸小體。每個神經元的突觸小體跟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軸突接觸。這種結構叫做“突觸”。神經元通過“突觸”跟其他神經元發生聯系,并且接受許許多多其它的神經元的信息。神經元傳遞和接受信息的功能,正是大腦具有記憶的生理基礎。每個神經元上有多少個突觸呢?有人估計,在人們大腦皮層每個神經元上平均有三萬個突觸。那么,人腦有多少神經元呢?大約有140億個。這140億個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聯系的,用天文數字也難以表達。這樣的結構特點,就使大腦成為一個龐大的信息儲存庫。一個人腦的網絡系統遠比當今英特網還復雜。科學家認為,一個人大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于十億冊書的內容,一個人的大腦即使每一秒鐘輸入十個信息,這樣持續一輩子,也還有余地容納別的信息。這說明:我們大腦的記憶容量是無限的,有很大的記憶能力。
艾賓浩斯記憶曲線
記憶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漸趨淡薄,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受。但是到底在什么條件下記憶才淡薄的呢?它有什么規則可循呢?法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1850—1909)在1885年發表了他的實驗報告后,記憶就成為心理學實驗研究的最多領域之一。艾賓浩斯有一個實驗結果繪成的圖表,就是有名的“艾賓浩斯曲線”。
思維導圖,記憶的好方法
傳統的筆記方法存在著非常致命的弱點!托尼•巴贊在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實踐后,明確而深刻地對傳統筆記的弊端作出了簡明而精辟的闡述,作為助記術的思維導圖為您提供了一個“十拿九穩”的記憶方法,使您的記憶能力成倍增長;同樣創造性思維導圖也把您簡單的創造性思維模式向四周無限地發散!書山有路勤奮是路,學海無涯方法是舟,思維導圖將是您一生受益的優秀學習方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jiyishu/11488.html
相關閱讀:記憶的特征
協同記憶法
人腦記憶力是怎么形成的
記憶的起源與發展
拉動你的阿莉阿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