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身即為完整的自我調節系統:
心(精神):調節控制系統的中心
能量系統(經絡):可經由針灸或氣功來調動(內宇宙和外宇宙)
目標為 行氣血、營陰陽、儒筋骨、利關節
而變化之法可師天氣 施以睡眠、飲食、運動、藥膳。
針灸:子午流注法(是以十二經脈叉膝以下的六十六個經穴為主,根據出井、流滎、注輸、行經、入合的氣血流注、盛衰開合的道理,配合陰陽、五行、天千、地支等逐日按時開穴的方法),靈龜八法,黃帝內經
氣功:為古醫之吐納、導引術,藉姿式、呼吸和意念來導引人體氣(高能量)血,進行有益身心(陰陽氣血的調和)的吐故納新運動,藉動作、呼吸、心神的修練,達到培育元氣的目的,進而與天地呼吸同步(使人體氣與天地氣間進行交流-天人參一,同氣相求)。氣功醫療,只是氣功境界最基礎的功能。
氣:氣分二種,眼耳口鼻皮膚所能察覺的宏觀之氣,古人稱氣。另一種無形,用意、靈覺、心能,體察到的氣,古人稱炁。兩者同時存在,相互轉化與制約,也時刻在變化中。人事物中都存在著這些變化。
十二經脈 |
陰陽 |
五行(音) |
手足 |
流注時 |
臟腑 |
|
手太陰肺 |
太陰 |
金(商) |
手 |
寅 3~5 |
肺 腑 |
|
手陽明大腸 |
陽明 |
手 |
卯 5~7 |
大腸 腑 |
|
|
足陽明胃 |
陽明 |
土 |
足 |
辰 7~9 |
胃 腑 |
|
足太陰脾 |
太陰 |
足 |
已 9~11 |
脾 臟 |
|
|
手少陰心 |
少陰 |
火 |
手 |
午 11~13 |
心 臟 |
|
手太陽小腸 |
太陽 |
手 |
未 13~15 |
小腸 腑 |
|
|
足太陽膀胱 |
太陽 |
水 |
足 |
申 15~17 |
膀胱 腑 |
|
足少陰腎 |
少陰 |
足 |
酉 17~19 |
腎 臟 |
|
|
手厥陰心包 |
厥陰 |
相火 |
手 |
戌 19~21 |
心包 臟 |
|
手少陽三焦 |
少陽 |
手 |
亥 21~23 |
三焦體膜&淋巴管 |
|
|
足少陽膽 |
少陽 |
木 |
足 |
子 23~1 |
膽 腑 |
|
足厥陰肝 |
厥陰 |
足 |
丑 1~3 |
肝 臟 |
|
醫已病者為下醫, 醫欲病者為中醫, 醫未病者為上醫。
器質性疾病期 質能互變期 功能性疾病期
能量醫學指病之初起,多為功能性疾病,經質能互變期,變化為器質性疾病。就生活起居或習慣而言,即為功能不得伸張,如晚睡,不定時進食,不運動,再來能量累積久了,進入了質能互變期就導致臟腑病變,而由外轉內,由內擾外,變為器質性疾病期(欲病期)。
物質是能量經過運動而產生,能量波才是物質微粒的基礎。研究生命現象如果不了繲生物能量,不能確切掌握生物能量運動規律,絕對無法正確認知生命活動。不知生理,遑論病理,更遑論徹底醫治病變之道。
而中醫的中心學術思想-----陰陽五行學說,正是宇市生命的能量運動學說,古人稱“天人合一”之學,宗旨為研究宇宙生命的現象與原理,從而徹底解決生命現象界諸般問題。也可說是研究自然界的綜合能場的週期運動,與人體生物能運動的密切關聯。宇宙間的自然現象和生命現象。在時間和空間都具有節律性的週期變化,人體亦然。據古圣研究,天之磁電場能有十稱十天干,地之磁電場能有十二稱十二地支,天地磁場形成了巨大系統—人體生命場。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宇宙生命能量運動的節律。人體經絡系統是宇宙陰陽能量本質、五行能量運動產生的人體能量系統,經過能變和質變。人類身結構與天地的天干、地支、五行、人卦、天地人三部完全雷同。可以說宇宙能的運行,完全調控著生物系統的生長發育。
五行是陰陽能因陽升陰降而產生的五種能量運行,能量運動產生質量,人身五臟應運而生,收藏五行能量,并由六腑作六氣運化,通過經絡能量系統輸布全身組織。猜測part:火木土金水(人體結構)
據大陸研究,經絡是生物體內隱性感傳線,國際上公認為LPSC線,又稱高聲波線。特性為低阻抗、高電位、高發光(故可用電子攝影攝得)。且經絡系統對聲、光、電、熱(紅外線)、放射性同位素都有反應,是不依賴中樞神經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而獨立存在的能量系統。
生命能量--氣,是一切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決定全部的生命活動,氣的運行一互停止,生命也隨之消失。元氣的盛衰決定人體的強壯和衰弱,除了調動人體自身能量,透過針灸的施術,和氣功的修練,并能將宇宙之氣,巧妙地攝入人體,與體內固有的能量結合,一起運行儲存,氣成一種培育元氣,內以養身,外以祛邪的健身運動。
易胎源於河洛,河圖洛書之數字排列,其運轉週期,無論在方他或時間皆與太陽系運動吻合,反應出四季寒暑、陰陽盛衰消長之氣化規律、能量運動,也蘊含人體臟腑的生命特微。
陰陽五行為中醫理論之基本思想,也是最高指導原則。陰陽界為生命現象界,生命由宇宙中陽能與陰能交合而成,完全在巾宙能量變化之軌道中規律變 化。大氣陰陽平衕,則四時成焉,人體陰陽平衕,則五脈泰和。陰陽不調,為一切病象之始。
人身十二經脈與地支十二種地磁力關系密切,并相應一日十二時烤,分別流注於相對應之臟腑。
人生初級以納物質生能量,棄無法轉化物質,運作和休息。即吃喝拉撒睡。調養先后天能量庫,而脾骨為后天之本,兩腎為先天之本。
飲食,菜有青赤黃白黑五色,味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主食則以五殼為重,吃七分飽節飲食以養脾。
能量運行,陽升,陰降,各有其運行之軌道。如由土至火,逆之則病。
重病於臟,中病於腑,輕則病經絡
人身有五臟藏五行能量,各有腑以輸布,臟腑各有經脈
根據內經,補則趁其虛,可能在其時辰的后一個時辰。
大寒、大熱、大風、大霧須避之,不可恃強而不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jiyishu/10761.html
相關閱讀:記憶的起源與發展
記憶的特征
協同記憶法
拉動你的阿莉阿尼線
人腦記憶力是怎么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