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漢人學外文,特別是要記住那些像雞腸子、鴨腸子一列向右排開的字母單詞,確實有很多的困難。我們漢人早就被祖宗創造的看可知義、讀也知義的現代形聲漢字所“慣壞”,面對這些所謂“所指與被指”、“語音和語義沒有一定聯系”、由26個字母顛來倒去拼湊成長長短短的腸子弄得眼都花了,由于拼音文字失卻了圖形的內在鏈接,往往另初學者束手無策,記得音來,丟了語義;突擊一段時間,似乎記住了不少,過了一些時候,由于沒有“環境”,很快又忘得差不多了;雖然總是和遺忘曲線作努力的抗爭,最終還是事倍功半,單詞還是記得的少,忘的多。怎樣都不如記漢字那般,只要按步驟班的由淺入深,首先記住漢字的八種筆劃(新說僅5種)和偏旁部首,形聲的基本道理,漢字構造的核心原理在我們的腦海將順利地架構起漢字的記憶網,于是漢字小學有成。然后再如滾雪球般,滾至靈活運用大約3000個漢字之時,進行一般的書面交流,甚至和古人進行簡單的交流、一些基本的科技用語,只要需要,也不會有更多的困難,事半功倍。正如瑞典女漢學家塞西麗亞•林德奎斯特(中文名林西莉)在《漢字王國-講述中國人和他們的漢字的故事》中,總結教授西方學生學習漢字的那樣:“我對漢字的結構和早期的形式講授得越多,他們越容易理解和記住這些漢字”。一語道出了學習漢字,由于有結構及其象形演變的歷時故事,有形音義一體字面提示的支撐,極為有利于學子的漢字正數記憶和知識的累積,不易生出漢字記憶障礙和容易遺忘的問題。一個漢人學會了49000個漢字符號,恐怕已經進入了國學大師的級別了。漢字在學習上似乎與遺忘曲線的斗爭遠遠沒有記憶單詞(如英語)哪樣的明顯、哪樣費心耗力。除了因為我們是漢人,使用的母語是漢語的先天因素之外,最為重要的是有關現代漢字形聲結構完全符號人類的記憶、符合人類器官對宇宙的認識,以光學和聲學的并聯同時輸入、輸出和圖形、聲音分存的基本過程。漢字系統還有一個是最為突出的,也是當今其它文字系統(尤指字母文字系統)所沒有的特點,就是只要會書寫漢字,無論操何種民族語和不同方言的國人,也無論何時何地,語音差別大小,也可以通過書面語達到基本交流的目的;漢字書寫的國家政令,可以直達任何方言的基層和個人,這是一個現代語言文字中極為罕見的、奇特的語言文字現象。漢字如此衡穩,如此入腦、如此的節省、又如此的奇特,試問當今的語言文字系統何出其右!歸根結底,漢字的優秀在于尊重了文字發生、發展圖形定位的大規律,而且有足夠長的時間進行歷時演變和去劣存精的過程,數千年的光陰將漢字系統鍛造得無比的精練、全方位地適應了中華民族人文方方面面的要求,這是一個不容忽略的整體歷史事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jiyishu/10745.html
相關閱讀:人腦記憶力是怎么形成的
記憶的特征
拉動你的阿莉阿尼線
協同記憶法
記憶的起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