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我們介紹幾種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較快地掌握歷史知識。
一、網絡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復雜的歷史事件。一個復雜的歷史事件,頭多面廣,靠機械識記方法生死記硬背,留在腦海里的印象是雜亂無章,模糊不清的,回憶起來也必然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如果我們經過認真分析,首先找出這個歷史事件有幾個要點,再進一步弄清這幾個要點之間的聯系,這樣形成一個網絡,就便于記住了。當需要回憶的時候,只要把這個網絡撒開,儲存在腦海里有關這個歷史事件的印象,就會完整、準確、清晰、迅速地重現。這就是網絡記憶法。比如:要記憶“井岡山根據地是怎樣建立的”這個歷史事件。我們經過分析,首先確定它有五個要點:①湘贛暴動;②文家市轉移;③三灣改編;④井岡樹旗;⑤礱市會師。然后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也就是要點的順序和要點之間銜接的內在關系,這樣就能夠牢固地記憶這個歷史事件了。
網絡記憶法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必須理解要點之間的聯系和每個要點本身所包含的內容和實質。這就要求對歷史事件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分析得越透徹,理解得越深刻,記憶得越牢固。否則,它的用處不大。比如要點④井岡樹旗,它包含開展游擊戰爭,發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裝,恢復地方黨組織,成立工農政權等內容。從實質上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在實踐上為中國革命開辟了道路。所以,我們用“井岡樹旗”概括了這個要點。如果對這個要點的內容和實質全然不理解,光記住一個“井岡樹旗”,它就不能發揮啟發思維,恢復印象的作用,那有什么用呢?
二、歸類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用于總復習。歷史課本的內容十分繁復,孤立地去死記硬背歷史基礎知識,必然弄得頭暈腦脹,結果還是糊里糊涂“一鍋粥”。如果采取歸類記憶法,把歷史基礎知識分門別類地、按問題的性質依次歸納到一起,捋出一條條線索,就便于記憶了。這叫歸類記憶法。
比如中國近代史,可以這樣歸類:一次失敗的變法(戊戌變法);兩個階級的誕生(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四個重要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五次重大的帝國主義侵華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再比如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我們可以按朝代先后把有關大陸與臺灣關系的史實列出來:三國時期,東吳衛溫率萬人船隊到夷洲,即臺灣;元朝在福建行省的同安縣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臺灣和澎湖;明末清初,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清朝政府1684年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這樣,這個問題就一目了然了。
歸類記憶法好比以線穿珠,能夠把不同時期、性質相同的歷史某礎知識貫串起來,成為一串串系統的知識。它既有利于牢固記憶歷史某礎知識,又有利于加深理解歷史發展的全貌和實質。
三、比較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那些歷史上經常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象農民戰爭、政治改革、不平等條約等等。這類歷史上經常發生的事件,彼此之間,或因其性質相同,或因其表現形式相似,記憶中往往容易互相混淆。比較記憶法最能克服混淆。比較,可以明顯地揭示出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突出它們各自的特征,這就便于對它們加深理解、增強記憶。但是,比較不能簡單草率,要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去細心進行,尤其重要的是注意搜求“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舉個例子,拿《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來說,兩者的性質都是帝國主義侵略者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出賣中華民族權益的不平等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都是強迫通商,其中主要款項之一都是強迫開放通商口岸,這些是“同”!赌暇l約》強迫開五口!短旖驐l約》強迫開十口。這些口岸很容易記混。但我們從地理位置上分析這些口岸,就會發現《南京條約》上的口岸都在東南沿海,而《天津條約》上的口岸已經延伸到北方和內地,找到了這個“異”,就不易于混淆了。反過來,通商口岸由南延伸到北,由沿海延伸到內地,從這個“異”中我們可以看到帝國主義發動兩次鴉片戰爭的目的都是打開中國市場,這又是個“同”。從這里還可以進一步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由此可見,用比較法記憶歷史知識,既能牢固記憶,又能加深理解,一舉兩得。
四、歌謠記憶法
心理學實驗證明:有八十個單詞的歌謠,讀八遍即可背誦;而同樣數目的意義不連貫的單詞,讀八十遍才能記住。為什么呢?因為歌謠有韻律,借助于音韻的節奏,朗朗上口,易于成誦。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將一些歷史某礎知識編成歌謠,就便于記憶了。這叫歌謠記憶法。比如中國古代史上邅變交替、連續不斷的朝代,常常使人感到繁亂難記,編成歌謠,“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以下有五代,宋元明清帝制消”,這就很容易記了。
應當注意的是,編寫的歌謠,形式必須簡短齊整;內容必須準確全面;語言力求生動活潑。
五、圖表記憶法
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借助圖表,加強教學的直觀效果,調動視覺功能,去啟發想象力,達到增強記憶的目的。圖,主要指地圖;表,主要指表格。
運用地圖記憶戰爭過程效果很好。比如記古羅馬斯巴達克起義,左書右圖,隨著奴隸起義大軍活動的空間移動,在地圖上標出活動的路線,卡普亞、維蘇威火山、美塔邦多、木提那,然后再折到勒佐,突破克拉蘇防線,到布林底西港附近決戰,這樣,不僅能夠清楚地看到起義軍的全部發展過程,而且有助于理解這次起義縱橫馳騁意大利半島,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階級的偉大歷史意義。
運用表格記憶歷史事件,一目了然,便于抓住事件的特點,使印象深化。舉個例子。
1895~1898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情況簡表
廠礦
總數 重工業 輕工業
煤礦 金屬礦 機器制造廠 螺絲 綿紡織染 其他
62 4 3 1 34 10 10
比重 6.5% 5% 1.6% 54.8% 16.1% 16.1%
13% 87%
通過這張表格,可以清楚看出,甲午中日戰爭以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輕工業方面發展較快,在重工業方面發展很緩慢。而重工業是基礎,這些,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頭重腳輕的特點就明顯地暴露出來了,很容易理解記憶。
上面講了幾種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還有一個記憶歷史年代的問題。歷史年代本身枯燥乏味,難于記憶。有些歷史年代,如封建社會起止年代,只能死記硬背。但也有些歷史年代,我們可以人為地給它制造聯系,方便記憶。這里介紹幾種:
一、抓住年代本身的特征記憶。比如,蒙古滅金,1234年,四個數字按自然數順序排列。馬克思誕生,1818年,兩個18。
二、抓重大事件間隔距離記憶。比如: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1927年,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反攻,1947年。三者相隔都是十年。
三、抓重大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記年代。比如:1917年十月革命,革命制止戰爭,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巴黎和會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成為1919年“五四”運動的導火線;
“五四”運動把新文化運動推向新階段,傳播馬克思主義成為主流,1920年共產主義小組出現,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相結合,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
記憶力的強弱往往隨人而異。記憶不好的人大致缺乏對知識的學習興趣,缺乏復習的機會,缺乏記憶的方法,增進這幾個要素,就能提高記憶的效率。有的教師平時不太注意方法論的指導,這是不對的。歷史是一門科學,而學習科學的人,其方法也必須科學,這是客觀的要求。因此,隨時告訴學生一些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也是歷史教師必須盡到的一份責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jiyi/xuekejiyi/13129.html
相關閱讀:會計記憶口訣
新編行政訴訟法法條記憶口訣
輕松記憶物理----三多法
提高高二化學學習效率的口訣記憶法
如何快速記憶化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