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聯合國
B.世界貿易組織
C.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D.世界銀行
解析:選B。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是反對關稅壁壘,實行貿易自由化。而美國的經濟刺激計劃顯然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的行為,違背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
2.“如果說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從此登上政治大舞臺,那么,30年后……標志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主流!薄皹酥局袊嫒谌胧澜缃洕髁鳌钡氖录( )
A.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B.亞太經合組織首腦非正式會議在上海召開
C.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
D.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
解析:選C。注意1971年的“30年后”是指2001年,中國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主流。
3.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寫道:“我們不管是北京還是上海、臺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來,就是說那個浪沖過來,我們的腳站在那個沙灘里頭,你要知道你的腳站的沙不完全從你的腳下整個被掏空,你一定還要有土壤!睋,我們可以推知她對全球化的態度是( )
A.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
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C.全球化的本質是西方化
D.全球化無異于洪水猛獸
解析:選B。此題的題干可以說是直指熱點,就是如何來對待全球化的大潮,并且從文字來講,出自著名作家龍應臺,充滿了人文關懷,語言大有深意。讀懂作者的言外之意便能得出正確答案。但是,假如對于全球化有清醒的認識,有獨立的價值判斷,也必然可以排除錯誤答案。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有關指出:“發展中國家解決溫飽需要130億美元,而歐美每年飼養寵物的支出為170億美元;發展中國家婦女正常生育需要120億美元,相當于歐美婦女每年購買香水的費用;1975~1997年,發明治療熱帶傳染病新藥僅有13種,而同期卻發明了1223種減肥新藥!鄙鲜鲞@些表明( )
①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巨大
②全球經濟資源沒有能夠得到合理的利用
③只要發達國家實行節約就能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
④加快發展中國家發展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選A。本題考查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①從材料中可以看出;②④通過對材料的理解也可以得出;③表達錯誤。故選A。
5.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較表
1970年1992年
33個發展中國家108美元297美元
21個發達國家3129美元22185美元
——摘自世界銀行《1994年世界發展》
材料2:
請回答:
(1)分析材料1現象產生的歷史原因。
(2)為什么會出現材料2這種現象?試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簡要說明。
(3)你對材料2這種現象是否認同?請說出理由。
解析:第(1)問,材料1主要反映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經濟方面的巨大差距。這種差距應主要從殖民侵略的歷史中去尋找根源。第(2)問主要從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不利地位去分析。第(3)問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對發展中國家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應主要從這兩方面來論述。
答案:(1)發達國家都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基本都有幾百年的歷史,比較成熟。發展中國家大都是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略和奴役的國家,經濟發展畸形,發展的進程也常常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打斷。
(2)發展中國家由于發展資金匱乏、歷史債務沉重、技術水平落后、貿易條件惡化、金融風險增加等因素往往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
(3)不認同。一方面,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發展經濟的機遇,為發展中國家利用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等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經濟全球化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實質上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加之發展中國家資金少,債務重,環境差,以及其他歷史現實問題,往往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受到沖擊和挑戰,因而給國家、社會穩定以及地區發展帶來威脅。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對于發展中國家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積極與世界市場接軌。
一、選擇題
1.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額1980年為520億美元,1998年為4000億美元,2007年為1.5萬億美元,這說明進入新世紀以來( )
A.國際分工日趨成熟 B.資本的國際化流動加快
C.國際貿易不斷發展 D.世界市場不斷擴大
解析:選B。本題考查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材料中的數據可知投資額迅速增長,體現于資本的流動。A、C、D三項在材料中則沒有反映。
2.有的學者認為:“從1492年哥倫布遠航美洲使東西兩半球會合之日起,全球化進程已經開始了!边@一學者所說的“全球化進程開始”在當時主要指( )
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B.世界金融中心開始轉移到美洲
C.世界開始成為一個互相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
D.美洲與歐洲之間開始出現區域性經濟集團
解析:選C。本題考查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并分析理解的能力。題干中的“當時”指“1492年”,A項出現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B項出現于一戰后,D項出現于二戰后,都與題干不符。
3.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滾滾而來。這主要是因為全球化導致了( )
①全球環境的惡化
②南北差距的進一步拉大
③發達國家就業機會的減少
④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掠奪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選D。此題考查全球化的影響。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①②③④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或存在的弊端。答案為D。
4.(2014年高考山東卷)1964年4月,77個發展中國家在日內瓦發表《七十七國聯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要求。這表明( )
A.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
B.經濟區域集團化進一步發展
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瓦解
D.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解析:選A。本題可以采用排除法,《七十七國聯合宣言》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聯合宣言,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七十七國集團,這不是一個區域經濟集團,更不能表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瓦解,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是在“冷戰”結束之后,故排除B、C、D三項。
5.有學者認為:“西方是經濟全球化最大的贏家,第三世界卻可悲地扮演著輸家的角色!睂Υ苏J識正確的是( )
①經濟全球化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分化
②經濟區域化阻礙了全球化的實現
③經濟全球化加強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優勢
④發展中國家必須全面實現西方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選D。經濟區域集團化總體上有利于全球化的發展,在全球化面前,發展中國家要結合本國國情發展自己而不是盲目的西方化,故D正確。
6.《煙標收藏入門》記載:“1889年,美國人話里斯克在上海試銷的‘品海’卷煙的煙標是我國最早的煙標……1991年《煙草專賣法》規定,煙標上必須標明‘焦油含量’和‘吸煙有害健康’字樣。1991年中國加入國際條形碼協會,并規定從1992年起在出口卷煙煙標上必須標明條形碼!睂Υ宋覀儾荒芴釤挸龅挠行畔⑹( )
A.反映出近代中國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習俗
B.改革開放后中國人生活更加注重健康環保
C.我國調整煙標設計以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
D.加入WTO后我國經濟生活開始趨于法律化
解析:選D。本題考查材料解析能力。從材料中“美國”、“我國最早”可提煉出A項,從材料中“標明‘焦油含量’”等信息可提煉出B、C兩項,中國加入WTO是在2001年底,故D項的說法符合題意。
7.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全球雜志》中指出:“跨國界的計算機網絡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電視、電話、計算機連為一體,將整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睆牟牧现锌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推動因素有( )
①科技發展
②新型交通、通訊方式的出現
③市場經濟制度的普遍建立
④跨國公司的推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選A。本題考查材料解析能力。從材料中“計算機網絡”、“信息高速公路”可知①②正確,③④也是推動因素,但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故選A項。
8.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全球化進入發展階段,但有人卻稱此時的全球化其實只是“半球化”,其原因在于( )
A.南北對話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B.區域集團化導致貿易保護主義
C.南、北半球經濟發展差距懸殊
D.宗教矛盾阻斷東西方經濟交流
解析:選C。全球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其本質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經濟全球化使全球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南北財富分配不均,使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處于更為不利的地位。
二、非選擇題
9.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在2008年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多家銀行破產,貝爾斯登、“兩房”、雷曼兄弟、AIG這些曾經風光無限的華爾街巨人接二連三地倒下。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將此次金融危機看做是1929~1933年“大蕭條”以來華爾街遭遇的最嚴重危機,百年一遇。這場金融危機,暴露出現行的世界金融體系出現了許多問題。
請回答:
(1)造成美國歷史上1929~1933年“大蕭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為了克服經濟危機,羅斯福總統實行新政,使美國的經濟政策發生了怎樣的重大變化?
(2)20世紀的“大蕭條”重創的主要是資本主義世界,而當前的金融危機“使世界上任何一國都不能獨善其身”,你認為主要原因是什么?
(3)二戰后,建立了以美國為主導的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其主要構成是什么?近期國際金融動蕩說明了什么?
(4)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今天,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面臨著空前的壓力和挑戰,你認為中國應持何種態度?
解析:本題以當下的金融危機為切入點,考查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及歷史上克服危機的措施,并對二戰后形成的世界經濟體系進行反思。第(1)、(2)、(3)問均可依據所學基礎知識進行回答,第(4)問結合現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存在。變化:羅斯福新政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在二戰后被資本主義國家廣為采用。
(2)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其所帶來的影響之一即為經濟危機的全球性。
(3)構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關貿總協定。說明:二戰以來的國際金融體系亟需改革。
(4)減少對外國資本的依賴,積極擴大內需;對外積極推進經貿合作,為應對世界性金融危機作出應有貢獻。
附:課內答疑站
一、學習思考
1.談一談世貿組織與經濟全球化之間的關系。(教材P159)
提示:世界貿易組織的誕生標志著世界貿易進一步走向規范化,表明一個以貿易自由化為中心,囊括當今世界貿易諸多領域的多邊貿易體制大框架已經構筑起來,標志全球有序的自由貿易新時期已經開始,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表明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又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2.談一談:你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何看法?(教材P160)
提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說明世界需要中國,中國也需要世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成為多邊貿易體制中的一員,將給中國帶來多方面的利益,但加入世貿組織也會使中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要趨利避害,積極應對。
3.如何正確面對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教材P160)
提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影響全人類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這些全球性的問題已并非幾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能解決,需要全人類共同行動才能走出困境。因此需加強對人類共同性問題的對策研究,制定出全球范圍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措施,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各國人民攜手解決。
二、自我測評(教材P161)
如何理解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提示:(1)它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2)對發達國家來說,由于它們在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影響著國際經濟“游戲規則”的制定,因此在全球化進程中獲得更大的利益。但是,在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及許多工業化國家的資本、技術、管理經驗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向外擴散,有利于帶動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從而相對削弱了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壟斷地位。這種趨勢對經濟發展是有利的。
(3)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但在總體上發展中國家處于相對劣勢。從機遇看,它有利于吸引外資、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從挑戰看,主要表現為:一是挑戰和壓力增大;二是經濟運行風險提高,在全球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對外依存度普遍增大,因而更容易受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三是最不發達國家有可能被邊緣化。
三、材料閱讀與思考(教材P162)
1.根據材料一的內容,歸納經濟區域集團化進程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經濟區域集團化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
提示: 特點: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經濟區域組織,20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濟區域集團化加快并成為一種趨勢。 二者關系:二者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它們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都是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的表現,都是在兩極格局解體后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迅速增強的。從整體上看,世界經濟全球化并沒有因為區域性集團化的發展而有所削弱,反而加強了世界經濟中的相互依賴關系;而經濟區域集團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在區域范圍內的實現,是實現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具體步驟和途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相互競爭與合作,經濟聯系加強,最終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問題?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發展中國家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
提示:材料二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發展不平衡,利益分配不公平;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距越拉越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gaoyi/64410.html
相關閱讀:2013年高一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福州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