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第Ⅰ卷(選擇題 共9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45小題,每小題2分,共9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周文王)“以受命造始周國,故天下君之。其子孫適(嫡)為天子,庶為諸侯,皆百世。”其體現的是A.宗法制B.井田制 C.皇帝制D.兄終弟及制2.典故“指鹿為馬”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該典故反映的本質問題是A.司馬遷諷刺秦二世無能 B.丞相位高權重威脅了皇權C.丞相制度實行不合時宜 D.秦朝面臨著被滅亡的危險3.秦始皇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 A.王位世襲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縣制 D.皇帝制4.錢穆在評論中國古代某制度時說,“它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可以團結全國中地域于一個中央之統治。”這一制度是 A.郡縣制 B.察舉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據《南臺備要》記載:“江浙省……調兵剿捕之際,行省官凡有輕重事務,若是一一咨稟,誠恐緩不及事。……(如今)凡有調遣軍情重事及創動官錢,不須咨稟,……交他每(們)從便區處。”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與中央權力之爭難以調和 B.獲得了緊急事務處置權C.行政長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權力不再受到中央節制.A.列強在華勢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權面臨危機C.地方實力派成為列強代理人 D.地方勢力與朝廷分庭抗禮9.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八路軍一一五師是在參加哪次會戰中取得抗戰以來首次大捷的?A.淞滬會戰 B.太原會戰 C.徐州會戰 D.棗宜會戰10.老舍A.中華民國成立后頒布了一些改良社會風氣的法令B.中華民國成立后封建習俗被徹底廢除了C.中華民國成立后,革命成果有限D.辛亥革命11.下表反映了侵華戰爭的相關史實,表示完全正確的是戰爭名稱時間戰爭影響A鴉片戰爭1840---1842年英法兩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B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圓明園遭到破壞C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清政府被迫開放南京、蘇州等地為商埠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導致義和團運動爆發12.甲午戰爭后的“公車上書”與巴黎和會時的五四運動都是愛國救亡運動,但兩者的規模與影響差別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覺醒程度與群眾基礎不同 B.外交失利導致的損害程度不同C.大眾傳媒發展水平與方式不同 D.列強攫取中國利權的手段不同13.“各班會黨日昌明……男子共和爭促進”的情景出現在A.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B.義和團運動時期C.辛亥革命時期 D.抗日戰爭時期14.歷史上的標語口號濃縮地表現著不同時代的內容和特征,下列標語口號按其出現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打倒列強,除軍閥” ②“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③“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15.為加強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我國政府頒布了《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建設培育形成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下列各項主題中,最符合“滬浙紅色旅游區”的是A.辛亥首義,推翻帝制 B.革命武裝,八一建軍C.開天辟地,黨的創立 D.人民勝利,國旗飄揚16.1953年12月,新中國進行了全國大規模的基層人民代表選舉。廣東省歸國華僑陳聰參加選舉大會后,興奮地說:“我活了九十多歲,到過許多國家,沒有見過這樣民主的選舉。”它表明我國正逐步形成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直接選舉制度 D.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7.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作為統一戰線的組織繼續存在并發揮作用,開始于 A.1949年秋 B.1954年 C.1956年底 D.1978年秋18.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2008年當選后明確表示不會去搞“兩國論”或“法理臺獨”,而是堅持“九二共識”。這表明馬英九A.擁護“一國兩制”的方針B.堅持兩岸和平統一C.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D.反對外國干涉勢力19. 改革開放后,中央政府根據一些地區的歷史和現狀設立了特區。下列兩幅圖片所示兩個特區最主要的區別是A.文化傳承不同 B.政治體制不同C.經濟模式不同D.生活方式不同20. 1953年,周恩來在與印度代表團的談話中說道:“兩個大國之間,特別是像中印這樣兩個接壤的大國之間,一定會有某些問題。只有根據這些原則,任何業已成熟的懸而未決的問題都可以拿出來談。“這些原則是指 A.“另起爐灶”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C.“一邊倒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1.下列對于20世紀90年代中國外交政策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重視聯合國在維和領域的工作 B.堅持獨立自主的不結盟外交政策C.立足于可能發生較大規模的世界戰爭制定靈活的外交政策D.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22.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某中學團委舉行“光輝歷程”黨史知識展覽,同學們列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重大成就如下:①中美建交 ②粉碎“四人幫”③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④香港回歸。以時間排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23. 從《地理于文明間的關系》、《希臘城邦制度與民主政治》、《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與古希臘文明》、《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古希臘文化》四篇文章中能夠提煉出的最恰當的主題是A.試論希臘文明與地理環境 B.淺議古希臘城邦制平等互利觀念的形成C.簡析希臘政治文明與近代文明之間的關系D.試析古希臘政治文明的產生24.“沒有人愿意用抽簽的方法雇傭一位舵手和建筑師、吹笛手或其他行業的人,而這類事若出錯的話,危害還比在管理國家事務上出錯輕得多。”蘇格拉底的上述觀點反映他A.反對直接民主制度 B.要求哲學家管理國家C.贊揚君主專制制度D.用人要做到人盡其才“下列規定最能證實這一承諾的是 A.各級官職均向公民開放而且以抽簽方式產生 B.運用"陶片放逐法"給予部落貴族勢力以打擊 C.為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津貼 D.每個雅典人都有權在"公民大會"上參與表決28.古代希臘公民大會的決策方式與中國封建社會的決策方式的根本區別是 A.公開性 B.民主性 C.效率高低 D.有無辯論29. 關于克利斯提尼改革下述正確的是A.用血緣部落取代原來的地域部落 B.廢除了五百人會議C.大大削弱了氏族貴族的勢力 D.初步形成了雅典國家30.下列關于羅馬法的說法錯誤的是 A.《十二銅表法》既是成文法的開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B.當公民法演變為萬民法時,羅馬的成文法已經比較完善,所以萬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C.從習慣法發展到成文法、從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主要原因都是平民與貴族的長期斗爭D.羅馬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煩瑣等狹隘性,可能與其存在大量習慣法有很大關系31.有一個叫奧赫的羅馬平民趕著馬車在山坡上行走,結果馬車退下來碾死了一個奴隸的小孩,孩子的父親向法庭提出訴訟。依據羅馬法,法庭應該A.判處奧赫死刑 B.判處奧赫過失殺人,處一定的罰金C.判處奧赫向孩子的父親道歉 D.不予受理32.《十二銅表法》是平民的勝利,因為A.這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 B.規定了極為嚴厲的債務奴隸C.法律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 D.按律量刑,限制了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特權33.電影《鴉片戰爭》中有這樣的鏡頭:英國議會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多數通過了侵華戰爭撥款,維多利亞女王最終同意對華宣戰。對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確的是 A.在對華作戰問題上英國議會存在嚴重分歧 B.決議通過反映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基本意志C.表明英國決定以炮艦打開中國市場 D.說明英王是國家元首,議會對英王負責34.有學者認為:“(光榮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變,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憲法’為歸宿的政治妥協,而是議會與國王權力關系史上決定性轉折點。”這里“轉折點”指的是A.《權利法案》剝奪了國王的權力B.國家權力的重心由國王轉移至議會C.議會與國王在國家權力上實現了平衡D.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它和中國兒童游戲中的“錘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對此種說法你認為A.正確,講出了三權分立的實質B.貼切,道出了三種權力之間的關系C.不妥,三種權力的關系應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D.不妥,三種權力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單向制約 A.英國《權利法案》——聯邦共和制 B.美國1787年憲法——君主立憲制C.德意志帝國憲法一—君主立憲制 D.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聯邦共和制43.新華網快訊:英國首相布萊爾27日正式向英國女王遞交辭呈。A.消滅了法國的家族勢力 B.恢復了等級制度 C.只有平民才能當選法國的總統 D.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復辟之路,鞏固了共和制度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1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1小題,10分,答案請寫在答題紙上。4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英國的工業革命一爆發,法國就意識到不得不緊緊追上。所以法國在19世紀面臨著雙重革命……從結果看,法國做得相當不錯,到19世紀末,法國的國家制度問題終于得到解決,工業化河北省正定中學213-2015學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 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gaoyi/574309.html
相關閱讀:浙江省杭州外國語學校2015-2016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期中考試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