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
一、(每小題4分,共60分)
1.“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了近代明”的觀點之所以錯誤,是因為它( )
①未認識到殖民主義的侵略本質和殘酷性 ②只看到了“船堅炮利”和科技明 ③夸大了殖民主義傳播明的作用 ④貶低了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依據教材可知,題干中的觀點是從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方面說的,故①②③④都是正確的。
答案:A
2.一名日本人在重慶拿到了清政府準許其辦工廠的營業執照,這一現象最早可能出現在( )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21年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從材料中“重慶”、“準許其辦工廠”可知這是日本人取得了在中國的通商口岸興辦工廠的特權。這一特權是在1895年的《馬關條約》中取得的。
答案:C
3.《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所共有的內容是( )
A.割占中國領土 B.允許外國人傳教
C.攫取戰爭賠款 D.開放通商口岸
解析:本題屬于比較,解答的關鍵是明確《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A、D兩項屬于《馬關條約》的內容,B項屬于西方列強在鴉片戰爭后《馬關條約》簽訂前就已經攫取的侵華特權。
答案:C
4.(2010•四川高考)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致信英國女王,表示相信英國政府是受到英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欺騙而走上歧途的,懇請她制止鴉片貿易。這表明林則徐( )
A.希望以和平方式實現禁煙
B.希望擴大中英正常貿易
C.開展禁煙得到了英王認可
D.對英國的政治了如指掌
解析:本題考查鴉片戰爭的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林則徐致信英國女王希望她制止鴉片貿易,說明他不希望戰爭發生,B、C與題意不符;D明顯錯誤。
答案:A
5.1880年,薛福成寫道,“中國立約之初,有視若尋常而貽害于無窮者,大要有二:一則曰,一國獲利各國均沾也。……一則曰,洋人居中國不歸中國官管理也。”在他看,對近代中國“貽害于無窮”的是( )
①開設工廠 ②協定關稅 ③片面最惠國待遇 ④領事裁判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依據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國獲利各國均沾”與③有關;“洋人居中國不歸中國官管理”與④有關。
答案:B
6.左宗棠病逝后,清廷賜給左宗棠的謚號為襄公。有人評論說:“絕口不談和議事,千秋唯有左襄。”那么,這則評論主要是針對左宗棠( )
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②收復新疆 ③在哈密建立抗俄基地,為對俄談判提供軍事支持 ④擊敗阿古柏,奪回北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關鍵是要理解“和議事”,所謂和議,是指清政府向列強妥協退讓,屈辱求和。①是清政府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不存在和議的問題。
答案:D
7.清政府致各省督撫電“(對義和團)剿之,則即刻禍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圖挽救”。這說明當時清政府對義和團的基本態度是( )
A.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B.支持義和團的反侵略斗爭
C.鎮壓、剿滅義和團
D.暫時控制和利用義和團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抓住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只可因而用之,徐圖挽救”,由此可見,清政府想暫時控制和利用義和團。
答案:D
8.右圖是三元里人民抗英紀念碑。它所承載的歷史事件( )
①發生在鴉片戰爭結束時
②充分地利用了自然條件重創侵略者
③以抵抗列強侵略為目標
④體現了不畏強暴等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歷史事件的全面認識和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是1841年5月發生的,在牛欄崗抗擊英軍時“恰逢傾盆大雨”,在《申諭英人告示》中提出“殺盡爾等豬狗”等口號,故D項符合題意。
答案:D
9.光緒皇帝曾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并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鄧世昌英勇犧牲是在( )
A.三元里抗英中 B.黃海海戰中
C.威海衛戰役中 D.反割臺斗爭中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鄧世昌犧牲在黃海海戰中。
答案:B
10.魯迅說,“因為多年受著侵略,就和這‘洋氣’為仇,更進一步,則故意和這‘洋氣’反一調:他們活動,我偏靜坐;他們講科學,我偏扶乩;他們穿短衣,我偏穿長衫;他們重衛生,我偏吃蒼蠅;他們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現象出現在( )
A.太平天國運動中 B.辛亥革命中
C.義和團運動中 D.新化運動中
解析:1898年,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其中“滅洋”不僅反對西方列強的侵略,也反對一切先進的資本主義明,所以帶有籠統排外色彩。魯迅描述的現象也是盲目排外,與義和團運動相符合,故C選項正確。
答案:C
11.1938年1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武漢創辦了《新華日報》。當日,人們從該報了解到的新聞可能有( )
A.南京大屠殺 B.中共七大召開
C.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D.七七事變
解析:南京大屠殺發生在1937年底。中共七大是1945年召開的,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是在1936年,七七事變發生在1937年7月。故本題選A。
答案:A
12. 童謠也能證史。現年80歲的楊老先生年少時的習作《不要放鞭炮》中寫道:“新年到,放鞭炮,嘣嘣,嘣嘣,雖熱鬧,金錢耗去太無聊!如今國仇還未報,不如省錢買槍炮。槍炮價格高,只要萬眾心一條,莫看輕,省下是絲毫,千門萬戶數目就不小!救國不靠空口號,實地工作最重要!”這首童謠寫的時期是( )
A.八國聯軍侵華時期 B.抗日戰爭時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
解析:本題需要細心地提煉題目中所給的信息,一個是根據時間進行判斷,楊老先生出生時間,可以排除A、C兩項;另外也可根據材料中的“國仇”等說法判斷為抗日戰爭時期。
答案:B
13.1932年,日本威逼利誘我國優秀短跑健將劉長春代表偽滿洲國參加當年的奧運會,劉長春嚴詞拒絕。劉長春嚴詞拒絕日本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
A.偽滿洲國復辟帝制,冒天下之大不韙
B.偽滿洲國為虎作倀,鎮壓抗日聯軍
C.中國人不應該代表外國參加奧運會
D.滿洲乃中國領土一部分,應該代表中國參加而不是偽滿洲國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材料的能力。D項比較準確地概括了日本侵華期間在東北扶植傀儡政權的事實。
答案:D
14.(2010•天津高考)《大公報》載說:“幾千年,中國人所懷抱的觀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始終沒有打入我們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們從亡國滅種的危機中,開始覺悟了中國民族的整體性和不可分性。這是民族自覺史的開端,是真正的新中國國家的序幕。”該發表的歷史背景是( )
A.甲午戰爭爆發 B.中華民國建立
C.抗日戰爭爆發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解析:本題考查抗戰時期中華民族意識的增強,意在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和調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由“我們從亡國滅種的危機中,開始覺悟了中國民族的整體性和不可分性。這是民族自覺史的開端”可知,這與抗戰全面爆發有關,C正確;A與題干無關,排除;由“亡國滅種的危機”可以排除B、D。
答案:C
15.右圖是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的劇照。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為鼓舞潰兵、傷兵的士氣,軍方播報了關于不久前一個戰役的一段報道:“……倭軍之三十三師團使用迂回穿插之戰術,以兩個聯隊兵力攻占拼墻河(河流名)南北,而我遠征之軍以寡擊眾,披肝瀝膽,做浴血之戰,解救同盟之英吉利軍七千余眾,奪回中外記者教士五百余眾……”上述材料說明了( )
A.中國遠征軍解放了緬甸
B.英軍在緬甸都依靠中國遠征軍救助
C.日軍在緬甸遭到毀滅性打擊
D.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
解釋:從材料內容“解救同盟之英吉利軍七千余眾”,說明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
答案:D
二、非選擇題(第16題18分,第17題22分,共40分)
16.下列材料:
1840年以后,列強對中國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圖一、圖二是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在旅順制造大屠殺慘案,殺害和平居民造成的慘景。在這場屠殺中全城1.8萬手無寸鐵的和平居民被屠殺,幸免于難者僅36人,據說還是為了叫他們埋藏尸體才得以保全的。圖三是電影中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場景。大火中,舉世矚目的皇家園林頓時成為一片廢墟。圖四是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后,洗劫北京城的場景。在這場洗劫中,聯軍統帥瓦德西親自指揮從欽天監掠得17世紀制作的古天儀器運往德國;翰林院《永樂大典》等46 000多冊古籍也被洗劫一空。
請回答:
(1)圖一、圖二反映了列強侵華的什么罪行?這次戰爭的結果和影響是什么?(8分)
(2)圖三、圖四反映了列強侵華的什么罪行?圖四所示的戰爭及其戰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又給中華民族帶什么影響?(10分)
解析:本題考查闡釋歷史圖片,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題目通過四幅圖片,側重考查列強發動侵略戰爭給中國造成的危害,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史實,從而得出列強的侵略是中國民族危機始終存在的根的認識。
答案:(1)列強無視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權。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8分)
(2)瘋狂地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產和國家財富,喪心病狂地毀壞中華明遺產。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戰后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的危機空前加重。(10分)
17.滅亡中國,稱霸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國策,為此日本帝國主義制定了一系列事變,不斷擴大侵華規模。根據相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1935年,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此后,各界人民進行了哪些抗日救亡運動?(6分)
(2)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國共兩黨是如何合作抗日的?(8分)
(3)為什么說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8分)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基礎知識的掌握。近幾年許多考題是高起點,低落點,是對基礎知識的運用。
答案:(1)變化: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抗日救亡運動的表現:青年學生掀起了一二•九運動;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6分)
(2)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組織多次戰役,如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共產黨開辟敵后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后,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把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8分)
(3)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勝利。它捍衛了民族尊嚴,為民主革命在全國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8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gaoyi/34874.html
相關閱讀:2013年高一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福州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