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強化演練六
一、閱讀下面的字,完成1 —4題。
依偎——重慶街景
黃濟人
”依偎”這個詞,是很難用在眼前這位年輕人身上的。他顯然自農村?吭诩缟系哪墙乇壬砀呗蚤L的竹筒,系在竹筒上的那團比他指頭還粗的繩索,標明了他的城棒棒軍的身份。可是他畢竟太年輕了一點,充其量十六七歲。而他那弱小的身軀所必須承受的,卻是生活的重擔。當他背著城里的冰箱搖搖晃晃爬上一幢宿舍的頂樓的時候,他氣喘吁吁,他大汗淋漓,他青筋鼓脹,他牙關緊咬!币蕾恕边@個詞的柔軟情調已經離他而去了,遠遠地,久久地。他所面對所經歷的情感只能是與”依偎”截然相反的東西,比如說昂首挺立,比如說身腰佝僂,總之,在那衣著襤褸的遮掩下,在那蓬頭垢面的裸露中,即令在那心理承受能力最為脆弱的地方,也只能剩下那副近乎殘忍的鐵石心腸了。
然而,此時此刻,他確實依偎在一位農村老漢的懷里。那是在一個雷雨交加的中午,當路上的行人紛紛躲進沿街的一個窄小的屋檐下的時候,我在一個角落里看見了他。他坐在潮濕的地上,靠在肩上的,依然是那截比身高略長的竹筒,系在竹筒上的,依然是那團比他指頭還粗的繩索。有所不同的是,他此刻的表情是平靜的、順從的,從那歪著的臟兮兮的脖子和那翹著的毛茸茸的鼻孔望去,他似乎睡著了。而這位老農也坐在地上,從年齡,從長相,更從為了不致驚動對方而久久不得動彈的雙腿去看,他無疑是懷中孩子的父親。他是什么時候進城的,他怎么會在這里找到了孩子,我一無所知。深信不疑的,便是他是懷揣著擔心與不安,不計旅途之苦專程前看望孩子的,F在好了,孩子的一切他都看到了。讓他欣慰的是,孩子長高了一點,長壯了一點,而且突然變得懂事多了,沒有再去調皮搗蛋,沒有再去貪玩耍鬧,孩子頑強的生存能力證明,他的家庭甚至他的家族已經升起了一顆希望之星。那么,明天就要回到鄉下去了,地里發黃了的麥子等他回去收割,在這樣的時候,父親能夠為孩子再說點什么或再做點什么呢?該說的也許已經說了,比如要吃飽穿暖,比如要早睡早起,有了病一定要吃藥,醫院進不起就進藥店,西藥吃不起就吃中藥。哦哦,這孩子不講衛生的壞習慣進了城也沒有改好,喏,手指甲這么長這么臟了,要是等到他自己剪,還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呢。
于是,在我的注目之下,這位老農抖抖顫顫地從衣兜里摸出一把小剪刀,開始為依偎在懷里的孩子剪手指甲。小剪刀生了點銹,刀口也鈍了,他剪得有些吃力,卻剪得格外認真,剪著剪著,伴著口中的喃喃自語,在那布滿皺紋的嘴角竟綻出幾絲幸福的笑容。而孩子調皮的天性此時復活了,他的腦袋使勁朝父親的懷里鉆,一只手臂索性搭在了父親的肩頭,那稚氣與嬌氣一并顯現的時候,簡直像一個待哺的嬰兒,貪婪地享受在母親的懷抱之中。
我被眼前的這一幕愣怔住了,盡管這父子兩人如入無人之境,于周圍的任何目光全然不顧。不知怎的,隨著屋檐水的嘩嘩滴落,我的淚水亦潸然而下。老實說,我多么希望這場雷雨不要停止,以便讓人世間這幕難得一見的街景,得以框定,得以永恒……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1.請概括本中作者所見的街景。
【解析】 此題考查篩選并整合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通讀語段,找全街景的構成要素,然后用簡潔有序的語言表達出。這個街景的背景是暴雨中、屋檐下,主體是深情依偎在一起的父子。同時,要關注街景中的細節,如依偎時父子的神情、動作。
【參考答案】 重慶街頭下著暴雨,屋檐下,一個弱小的十六七歲的年輕人依偎在坐在地上的父親的懷中安靜地睡著了,肩頭靠著系有繩索的竹筒,他父親坐在地上久久不動, 掏出小剪刀給兒子剪指甲,露出幸福的表情。
2.在結尾,”我”的淚水為什么會潸然而下?
【解析】 此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題,可從作者深情的描寫、合理傳神的想象中體會其感情,然后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即可。
【參考答案】 (1)孩子雖然年輕卻勇敢地承擔起了養家的重任,作者對他充滿了同情和敬意。(2)父親舐犢情深,孩子柔情依戀,情感真摯,催人淚下。
3.舉例分析本的藝術特色。
【解析】 此題考查鑒賞學作品的藝術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找出語段中運用的主要的藝術手法,要以通讀全篇為基礎,找出有代表性的藝術手法。本語段中,想象和描寫分布全篇。同時,在分析藝術手法時,還要結合具體的例子分析其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 (1)充分運用了想象的表現手法,豐富了作品的內容,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例如,第一段中,作者想象弱小的年輕人扛貨上樓的情景,表現了年輕人謀生的艱難;他頑強地承擔起養家的重擔,表現出與他年齡不相符的成熟,與下描寫他依偎在父親懷中所顯現的稚氣、嬌氣形成強烈的反差,讀讓人心酸。(答第二段作者想象老農看孩子時的心理也可以)(2)描寫的運用。此一至三段都有細致傳神的描寫,對于刻畫人物形象、表達思想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第三段綜合運用了動作描寫(如”抖抖顫顫地從衣兜里摸出”“剪得有些吃力,卻剪得格外認真”等)、神態描寫(”布滿皺紋的嘴角竟綻出幾絲幸福的笑容”等)、細節描寫等手法,細膩真實地描寫出了父子相依的溫馨動人的情景,催人淚下,為最后一段的抒情作了充分的鋪墊。
4.探究”雷雨”這一天氣現象在中有哪些作用。
【解析】 此題考查對本的探究能力。探究”雷雨”這一天氣現象的作用,首先要對語段內容有深刻的理解。這篇散構思十分精彩,中心畫面是一對父子深情依偎、親密無間,背景是雷雨天,街道的屋檐下。作者除了描寫畫面,還補充了許多合理、深情的想象,增強了作品的情感沖擊力。從表現人物的角度看,雷雨交加,才使得這對父子有機會忙中偷閑,依偎在一起享受親情,而”我”才有機會耐心地聚焦這一畫面,記錄這美好的瞬間。
【參考答案】 (1)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環境。外面雷雨交加,反而使得屋檐下的一小片地方更溫馨。(2)有利于情感的宣泄。在惡劣的天氣中,這對忙碌的父子趁此短暫的閑暇,愜意依偎,親情便自然流露。(3)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外面雷雨交加,所以”我”才有時間去耐心觀察,從而獲得深深的感動。(4)有利于主題的表達。惡劣天氣和這對父子濃情依偎形成反差,更容易讓讀者感悟到親情的美好。
二、(2012屆安微師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摸底)閱讀下面的字,完成5 —8題。
如果你為四郎哭泣
龍應臺
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可能找得出一百個方式回答”化為什么重要”這個問題,但是我可以從一場戲說起。
有一天臺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別帶了八十五歲的父親去聽。從小聽他唱”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我好比虎離,受了孤單;我好比淺水龍,困在了沙灘……”,老人想必喜歡。
遙遠的10世紀,宋朝漢人和遼國胡人在荒涼的戰場上連年交戰。楊四郎家人一一壯烈陣亡,自己被敵人俘虜,娶了敵人的公主,在異域茍活十五年。鐵鏡公主聰慧而善良,異鄉對兒女已是故鄉,但四郎對母親的思念無法遏止。悲劇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潛回宋營探望老母的片刻?ㄔ凇睗h賊不兩立”的政治斗爭之間,在愛情和親情無法兩全之間,在個人處境和國家利益嚴重沖突之間,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對母親痛哭失聲:”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
我突然覺得身邊的父親有點異樣,側頭看他,發現他已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父親十六歲那年,在湖南衡鄉下,挑了兩個空竹簍到市場去,準備幫母親買菜。路上碰見國民黨政府招兵,這十六歲的少年放下竹簍就跟著去了。此后在戰爭的炮火聲中輾轉流離,在兩岸的斗爭對峙中倉皇度日,七十年歲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見到那不及道別的母親。
他的眼淚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緊握著他的手,不斷地遞紙巾。
然后我發現,流淚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兩排一位白發老人也在拭淚,隔座陪伴的中年兒子遞過紙巾后,將一只手環抱著老人瘦弱的肩膀。
謝幕以后,人們紛紛站起,我才發現,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兒女陪伴而的老人家,有的拄著拐杖,有的坐著輪椅。他們不說話,因為眼里還有淚光。
中年的兒女們彼此不識,但是在眼光接觸的時候,沉默中仿佛已經交換了一組密碼。是曲終人散的時候,人們正要各奔東西,但是在那個當下,在那一個空間,這些互不相識人變成了一個關系緊密、溫情脈脈的群體。
在那以后,我陪父親去聽過好幾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會遇見老父們和他們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場靈魂的洗滌,感情的療傷,社區的禮拜。
從《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頂似的發覺,是的,我懂了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兩千年仍讓人震撼,為什么《李爾王》在四百年后仍讓人感動。
化,或者說,藝術,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獨的個人為自己說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義。少小離家老大失鄉的老兵們從四郎的命運里認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處境,認出了處境中的殘酷和荒謬,而且,四郎的語言——”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為他們拔出了深深扎進肉里無法拔出的自責和痛苦。藝術像一塊沾了藥水的紗布,輕輕擦拭他們靈魂深處從未愈合的傷口。
化藝術使孤立的個人,打開深鎖自己的門,走出去,找到同類。他發現,他的經驗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體的經驗,他的痛苦和喜悅是可以與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悅。孤立的個人因而產生歸屬感。
它使零散的、疏離的各個小撮團體找到連結而轉型成精神相通、憂戚與共的社群!彼睦伞卑驯痉怄i孤立的經驗變成共同的經驗,塑成公共的記憶,從而增進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會的化認同。白發蒼蒼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兒女,或者對這段歷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經驗過”四郎”之后,已經變成一個擁有共同情感而彼此體諒的社會。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成為社會。而公民社會,因為不倚賴皇權或神權堅固它的底座,因此化便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
5.本設題巧妙,請你說說作者以”如果你為四郎哭泣”為題的用意。
【參考答案】 本由老父為《四郎探母》哭泣之事而引出對化的看法,以假設句為題,既別具匠心,設置懸念,引發思考,又可以因事即理,層層深入,闡發觀點。
6.作者從《四郎探母》想到《伊底帕斯》《李爾王》在千百年后仍讓人感動。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參考答案】 承上啟下,自然過渡,印證作者的觀點,闡明化的作用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說明能引起歸屬感的、凝聚社會化認同的化藝術作品的生命力是永恒的(或”說明了凡是抒寫永恒的人性、深入人類靈魂的化藝術作品的生命力是永久的”或”說明了作為公民社會里最重要的黏合劑的化的力量是無窮的”)。
7.理解下列語句的含意。
(1)每一次都像是一場靈魂的洗滌,感情的療傷,社區的禮拜。
(2)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成為社會。
【參考答案】 (1)運用簡單的比喻和排比,寫出本不相識的聽眾們因為有共同的化情感和經驗,在聽戲的過程中靈魂深受震撼,感情得到撫慰,痛苦得以升華,并找到同類而擁有了歸屬。(2)以”細絲”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化的重要性。而”柔弱”和”強韌”準確地寫出了化的兩個特點,化作為一種精神現象看似是柔弱無力的(或”化在強權政治、戰爭或命運面前往往柔弱無力”),但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歸屬感。
8.這篇散運用了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試探究中是如何運用這一手法的。
【參考答案】 (1)僅僅是緣于一次看戲,楊四郎的一個舉動,一句動情的話語,老父親及其淚水代表著對故園以及遠在故園的親人的深切思念。(2)接下作者筆鋒一轉,寫到其他在場的從大陸去的老兵也淚流滿面,就可以說是此第二次高明地運用了以小見大的寫法。(3)而接下的從中國的《四郎探母》想到外國的《伊底帕斯》與《李爾王》,由此及彼,由中及外。(4)在此基礎上作者再次把筆力集中到由此引發的對化問題的思考與探索上,最后回答了一個抽象的哲學命題”化為什么重要”,指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化的力量”。
三、(2012屆第一學期安徽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四次聯考)閱讀下面的字,完成9— 12題。
白塔渡的遐思
熊召政
從玉樹的首府結古鎮出發,沿著通天河谷迤邐前行,兩岸的峰連綿不斷,青草葳蕤。天空卻是如此的蔚藍。我之所以加上”如此”這兩個字,是因為如果用蔚藍形容這里的天空,那么在黃河兩岸的中原,在長江右岸的江南,那里的天空是沒有資格用”蔚藍”這兩個字的。
沿著通天河谷前行了兩個多小時,遠遠的,我看到河邊伸向波心的小坡上,矗立著一座耀眼的白塔。它傲岸而孤寂,仿佛一位活佛。當年成公主就是從這里渡過通天河,前往西藏拉薩。后人為了紀念她,在這里修建了一座白塔。這就是白塔渡口。
長安通往西藏的唐蕃古道,從玉樹穿過。成公主便是沿著這條古道,用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從長安走到拉薩,其間穿過多少湍急的河流與巍峨的雪。一個冰清玉潔在皇宮長大的少女,經歷這么多的艱險,把自己的愛情與生命長久地留在青藏高原上。這樣一個無可復制的傳奇,吸引了歷代的作家與藝術家,向她獻上真誠的頌歌。天荒地老的玉樹,是唐蕃古道中最為艱難的一段。成公主在玉樹境內差不多跋涉了半年多時間。因此,玉樹境內留下了多處紀念成公主的建筑。最著名的,即是巴塘鄉貝納溝內的成公主廟與眼前這座白塔渡口了。
我在轉塔的時候,常常會停下腳步,欣賞塔基上那些巖畫與雕塑。在同一幅畫面上,往往會看到度母與公主同時沐浴著祥光。人一生下,便會本能地抗拒一些東西,但不會抗拒美。西藏的度母即是觀音,是美與慈悲的化身,而成公主則是藏漢化交流的偉大使者。將成公主與度母供奉在一起,可見西藏同胞對成公主的尊崇與愛戴。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危險的,一個懂得感恩的民族是偉大的。從白塔上的巖畫,我們看到了感恩與祝福。同時,也為成公主征服了一個民族的心靈而感到欣慰。
據說,成公主走到這通天河渡口的時候,所有陪送她的唐朝大臣就此回返,而松贊干布派的使者在對岸迎接。我猜想,成公主當年在這河邊徘徊的時候,一定是柔腸百結。她知道一旦踏上渡船,對于故土,將是永別;對于西藏,將是開始。再堅強的人也有脆弱的時候,與送親的人揖別,成公主一定是熱淚盈眶。這情景讓我想到那兩句膾炙人口的唐詩:”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未語淚先流的成公主會報什么樣的平安呢?她會告訴中原的父老,告訴白發蒼蒼的母親:女兒平安,西藏平安!
光陰荏苒,一千多年的渡口揖別已散作昆侖脈的煙云。誠如陸游在三峽吊屈原時所感嘆:”一千五百年前事,惟有濤聲似舊時!”通天河的濤聲,在蒼茫的雪之間袒露著,噴涌著,它訴說著歷史,也訴說著今天。
沿著白塔,我緩緩地轉了三圈。然后,對著成公主的畫像,對著度母,我深深地鞠躬。歷史并不渺茫,現實又如此熱烈。在這充滿感恩與祝福的大地上,我的愛與直覺,正像高原上的鮮花一樣緩緩開放。
(摘自2011年9月21日《人民日報》)
9.第一段的環境描寫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通過對比,表現了藏族同胞生活環境的美好。(2)為下成公主的進藏作鋪墊。(3)襯托了有信仰、值得感恩的藏族同胞具有高潔而純凈的心靈。
10.解釋下列兩句話在中的含意。
(1)人一生下,便會本能地抗拒一些東西,但不會抗拒美。
(2)歷史并不渺茫,現實又如此熱烈。
【參考答案】 (1)度母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善良、美的化身,成公主是藏漢化交流的偉大使者,所以藏族人民同樣熱愛、尊崇、愛戴她。
(2)①成公主的事跡和藏漢兩族人民的傳統友誼,都是可見可感可觸摸的事實,所以”并不渺!。②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藏胞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蒸蒸日上。這是”如此熱烈”的”現實”。
11.作者認為,藏族是個有信仰、懂得感恩的民族。試結合本簡要分析”有信仰”和”懂得感恩”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參考答案】 有信仰:①信仰美與慈悲的化身度母。②篤信藏傳佛教。
懂得感恩:①為感激成公主而建造白塔和其他的建筑。②把成公主與度母供奉在一起。③歷代藏族的作家與藝術家歌頌成公主。
12.對于的主旨,有人認為是表達對成公主的崇敬與懷念,有人認為是頌揚藏漢兩族遠流長的友誼。你是怎么認為的?試說說你的觀點及理由。
【參考答案】 贊同第一種觀點:①看到白塔,欣賞塔基上那些巖畫與雕塑,聽到的”據說”,這些都是以成公主為中心的記述。②由白塔引發的對成公主的頌揚,對藏族同胞崇敬與愛戴成公主的做法的贊許,表達作者對成公主的崇敬與懷念。(言之成理即可)
四、閱讀下面的字,完成13 —16題。
園花寂寞紅
季羨林
①樓前右邊,前臨池塘,背靠土,有幾間十分古老的平房。整整四十年以,一直住著一對老夫婦:女的是德國人,北大教員;男的是中國人,鋼鐵學院教授。我在德國時,已經認識了他們,算起到今天已經將近六十年了,我們算是老朋友了。三十年前,我們的樓建成,我是第一個搬進住的,從那以后,老朋友又成了鄰居。逢年過節,互相拜訪,感情融洽。
②我每天到辦公室去,總會看到這個個子不高的老人蹲在門前臨湖的小花園里,不是除草栽花,就是澆水施肥,再就是砍幾竿門前屋后的竹子,扎成籬笆。嘴里叼著半支雪茄,笑瞇瞇的,忙忙碌碌,似乎樂在其中。他種花很有一些特點。除了一些常見的花以外,他喜歡種外國種的唐菖蒲,還有顏色不同的名貴的月季。最難得的是一種特大的牽;,比平常的牽;ㄒ笠槐,宛如小碗口一般。每年春天開花時,頗引起行人的注目。
③我是頗喜歡花的。但是我既少空閑,又無水平。買幾盆名貴的花,總養不了多久,就嗚呼哀哉。因此,為了滿足自己的美感享受,我只能像北京人說的那樣”蹭”花,現在,這樣神奇的牽牛花,絢麗奪目的月季和唐菖蒲,就擺在眼前,我焉得不”蹭”呢?每天下班或者開會回,看到老友在侍弄花,我總要停下腳步,聊上幾句,看一看花;,地方也美,湖光如鏡,楊柳依依,說不盡的旖旎風光,人在其中,頓覺塵世煩惱,一掃而光,仿佛遺世而獨立了。
④但是,世事往往有出人意料者。兩個月前,老友在夜里患了急病,不到幾個小時就離開了人間。我簡直不敢相信,然而這又確是事實。我年屆耄耋,閱歷多矣,自謂已能做到”悲歡離合總無情”了。事實上并不是這樣。我有情,有多得超過了需要的情,老友之死,我焉能無動于衷呢?”當時只道是尋!边@一句看似淺顯而實則深刻的詞,又縈繞在我心中。
⑤幾天,我每次走過那個小花園,眼前總仿佛看到老友的身影,嘴里叼著半根雪茄,笑瞇瞇的,蹲在那里,侍弄花草。這當然只是幻象。老友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我抬頭看到那大朵的牽;ê投嘧硕嗖实脑录净,她們失去了自己的主人,朵朵都低眉斂目,一臉寂寞相,好像”濺淚”的樣子。她們似乎認出了我,知道我是她們主人的老友,知道我是她們的認真入迷的欣賞者,知道我是她們的知己。她們在微風中搖曳,仿佛向我點頭,向我傾訴心中郁積的寂寞。
⑥現在才只是夏末秋初。即使寂寞,牽牛花和月季仍然能夠開花。一旦秋風勁吹,落葉滿,牽;ê驮录具能開下去嗎?再過一些時候,冬天還會降臨人間的。到了那時候,牽牛們和月季們只能被壓在白皚皚的積雪下面的土里,做著春天的夢,連感到寂寞的機會都不會有了。
⑦明年,春天總會重返大地的。春天總還是春天,她能讓萬物復蘇,讓萬物再充滿活力。但是,這小花園的月季和牽牛花怎樣呢?月季大概還能靠自己的力量長出芽,也許還能開出幾朵小花。然而護花的主人已不在人間。誰為她們施肥澆水呢?等待她們的不僅僅是寂寞,還有枯萎和死亡。至于牽牛花,沒有主人播種,恐怕連幼芽也長不出。她們將永遠被埋在地中了。
⑧我一想到這里,就不禁悲從中。眼前包圍著月季和牽牛花的寂寞,也包圍了我。我不想再看到春天,我不想看到春天時行將枯萎的月季,我不想看到連幼芽都冒不出的牽;。我虔心默禱上蒼,不要再讓春天降臨人間了。如果非降臨不行的話,也希望把我樓前池邊的這一個小花園放過去,讓這一塊小小的地方永遠保留夏末秋初的景象,就像現在這樣。
13.作者為什么在開頭敘述與一對老夫婦的交往過程?
【解析】 本題考查對中重要內容的作用的理解能力。這類題目一般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著手考慮,即弄清該內容的內涵,以及它和上下及主題有何聯系。最后有條理地答出即可。
【參考答案】 突出他們相識時間之長,感情之融洽;為下寫老友猝然離世而感到悲傷寂寞作鋪墊。
14.前后兩次描寫老友在花園侍弄花草,寫法有何變化?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解析】 本題考查分析作品表現手法的能力。首先要按照要求,找到兩處描寫,比較其中的變化;進而考慮兩次寫老友侍弄花草,強調的是誰,強調了什么內容。按此思路考慮,答案不難得出。
【參考答案】 前一次是實寫,后一次是虛寫。由實而虛,既突出了老友愛花、樂觀的形象,又形象地表現了作者對老友的深切懷念。
15.請解釋作者引用的”當時只道是尋!痹谥械暮狻
【解析】 本題考查對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能力;卮鸫祟},既要仔細揣摩這個句子,又要聯系上下和主題!碑敃r只道是尋!睂嶋H上暗含往昔與現在的對比,即往昔覺得平常,現在才覺得珍貴;那么往昔和現在的情形分別是什么呢?分析到此便不難作答。
【參考答案】 老友在世時,他種花,我賞花,我們一起聊天,那時覺得這些都是尋常事;現在老友去世了,就覺得當時的尋常事彌足珍貴,令人難以忘懷。
16.從全看,是如何表現”寂寞”之情的?
【解析】 本考查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卮鸫祟}要按”表現‘寂寞’”這一標準,在中從前往后地篩選,還要整合符合要求的信息,然后分點加以表述。
【參考答案】 (1)用往日的花美人樂反襯今天花開人亡的寂寞。(2)用失主之花的低眉斂目映襯失友的作者的寂寞。(3)通過想象故人園里的花在今冬明春的悲慘命運,表現內心的寂寞。(4)結尾用貌似不合情理的祈禱(不要再讓春天降臨人間)強化寂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gaosan/34638.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語文鑒賞古典詩詞的表達技巧總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