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照生活中進一步趨向開放,這是新課程高考政治科命題的改革方向,但是這些命題改革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些試卷雖然涉及到問題設計的多樣性與評價的開放性,但仍然局限在素材選用的多樣性以及新材料、新情境的設置上。所以,如何命制以探究題為代表的立足生活的開放性試題,如何有效地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精神和開放意識,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也是施行新課程高考的第二年。隨著江蘇省的迅速跟進,5個施行高中新課程改革試驗的省區經受了新新課程高考的檢驗與評價,明年又將有5個省區進入新課程高考。綜觀進入新課程高考省區的政治科命題,在穩妥與連續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求新求變,其中一個顯著的趨勢,就是的內容、形式及其精神實質較好地體現了“關照生活,趨向開放”的新課程特色。
關照生活 體現現實性命題意圖
關照生活是指命題設計緊密結合現實生活,這種生活化取向的命題方式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方向。當然,在新舊課程并存與過渡的今天,反映現實的生活化取向的命題改革不只是在實施新課程后才出現的。事實上這種命題意圖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探索了,但新課程實施后的高考強化、加速了這一探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這正是新課程改革正在踐行并大力倡導的。與之相適應,新課程命制必然是生活化取向的。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指的“生活”,并不是狹隘的、局限于學生生活直接體驗的,而是既包括學生生活,更包括廣闊的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的小舞臺離不開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他們的生活經驗既包括直接經驗,也包括間接經驗。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是每一個人成長中不可分割的兩翼,其中既有現象化的生活經驗,也有本質化的生活智慧。所以,高考命題的背景資料可以網羅生活素材,但立意必須指向事物的本質及其聯系。因此,生活化取向的新課程高考要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其試題命制如素材的選用、問題的設計、答案的設置、評分標準的把握等就應該充分體現這一點。
新課程高考政治科在命題素材的選用與問題的設計上既體現了時代精神,又關注了地方特色。在體現時代性上,新課程高考政治科可以說處處在關照正在發展著的現實生活,無論是對奧運主題、改革開放主題、環境主題等現實熱點方面的高度關注,還是對傳統文化、時代精神、民主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等社會內容方面的關注都體現了這一點。在反映地方性上,新課程高考政治科同樣給予密切關注,尤其表現在含金量大的非選擇題方面,緊密聯系了地方特色與社會現實。如廣東卷第40題(南方雪災)、41題(人民幣升值對珠三角傳統貿易企業的影響),海南卷第25題(海南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山東卷第28題(山東在經濟、文化、民主法治上的科學發展),江蘇卷第34題(農產品漲價與江蘇農民生活消費)等。新課程高考如此反映現實生活,有利于引導中學政治教學改革立足發展中的現實,既重視學生寬廣視野的培養,探究全國性甚至是世界性的事件,又重視引導學生關心鄉土文化,關注地方特色與經濟社會發展。
由于新課程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所以,新課程高考必然要注重現實生活情境的設置 高二。在此基礎上,試題命制注重追求問題的現實性(聯系現實生活)和有效性(問題的效度與區分度),既注重試題的可接受性,又注重試題的寬廣度。所以,將問題設計融入學生生活情境之中,是新課程高考政治科命題非常重要的一點,因為這有利于引領新課程在回歸生活理念上的持續深入。例如,廣東卷第41題第(3)問設置了“如果你被聘為……管理顧問……”的問題情境;山東卷第28題第(3)問以某校高一學生的“山東省基層群眾自治狀況”研究性學習為切入角度,設置了“假如你是小組成員……”的問題情境;寧夏卷第38題第(3)問設置了“假如讓你制定方案……”的問題情境,等等。這樣的問題情境,有效回應和關照了高中新課改試驗區學生的種種新學習情境。
課程設置的目標指向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是不能脫離學生實際與社會生活實踐的。只有把目光投向現實,新課程改革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作為選拔性考試的高考,與課程設置以及課程改革均具有密切的關聯性,由于高考的獨特作用,它一方面反映了新課程改革實際,另一方面又引領新課程改革的健康發展。因此,體現素質教育的新課程高考必然要立足學生實際,強調試題命制貼近學生的特點與生活實踐。
[1]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gaokao/95833.html
相關閱讀:高考備考復習要避免5大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