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高三總復習階段,既要幫助學生對已學化學知識進行重現、歸類、整理,以達到鞏固基礎知識的目的,同時也要帶領學生摸索、歸納解題規律和方法,強化學科思想、訓練思維,以提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地實現上述目標,一直是廣大高三教師關注的焦點。我們嘗試以 “學案導學”的方式來提高高三復習課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教學有效性”指的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和手段,讓學生投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取得盡可能多的收獲,使其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多維度獲得協調發展。
“學案”是教師在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的指導之下,在授課前依據教學目的和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把相應的教學內容及預備知識,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模擬問題的發現過程,精心設計遞進性問題系列,以引導學生沿著問題的臺階,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學習程序,是指導學生學習本課時或本課題內容的學習方案。學案的設計與編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在學案的設計過程中,應該把握好如下原則:圍繞教學目標、體現雙基的原則;啟發性原則;體現學生主體的原則;系統性原則。[1]
二、教學內容分析
1.《課程標準》對“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的學習提出如下要求:“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鈉、鋁、鐵、銅等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通過實驗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認識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2010年北京考試說明》中強調,“根據研究物質的思路和方法,掌握常見金屬、非金屬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和應用”。
3.從近幾年各課改實驗區及北京地區高考試題來看,無機綜合題通常包括兩部分:其一,是推斷元素或物質。推斷依據通常涉及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周期律,或無機元素化合物的特殊性質及轉化關系,信息呈現的形式可能是框圖、流程圖、結合實驗的文字敘述、表格等。其二,是應用前一部分推斷出的元素或物質的結構和性質,并結合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化學實驗和計算的相關知識,解決化學問題,能準確運用化學用語表達,陌生方程式的書寫通常為該部分必考內容及難點。
4.本節課是高三一輪復習后的一節專題復習課。在學生已有解題經驗的基礎上,梳理無機綜合題推斷環節的審題技巧和解題思路;再現典型物質的重要性質,并能用化學用語準確地表達相關反應(主要是與用量有關的反應)。同時,設置了“根據用量關系書寫陌生方程式”、“順序不同,現象不同”的習題,滲透“定量”思想,為優秀學生提供拓展性學習內容。
三、學生情況分析
授課班級是本年級平行班之一,班級學習氣氛濃,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比較專注,思維活躍,樂于探討和表達、勇于質疑,但一些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落實不夠到位、思維不夠縝密。
化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及無機元素化合物內容的一輪復習剛剛結束,學生做過一些無機綜合題,但普遍解題用時較長、正確率不高。調查表明,學生解題困難的原因包括:1.缺少“章法”,多憑感覺做題;2.審題失誤,忽略關鍵信息;3. 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掌握不夠扎實,對物質間的轉化關系不熟悉;4.基本化學用語不過關,等等。
四、教學目標設計
(一)基本目標
1.通過分析特定轉化關系,總結與用量有關的重要反應,鞏固常見金屬單質化合物的重要性質,落實相關方程式書寫。
2.通過反思解題過程,歸納并掌握無機推斷題一般解題過程和技巧。
3.通過討論、練習,學會從特定角度對相關知識進行梳理、小結。
4.體會反思和總結在學習中重要性。
(二)發展性目標
1.練習與用量有關的反應產物判斷、方程式書寫等,掌握常見與用量有關的問題的解法。
2.通過反思解題過程,歸納無機推斷題一般解題過程,領悟“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3.通過解答融合多知識點的綜合題,逐步形成快速、準確獲取有用信息,并與已有知識聯系,準確解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與確定
根據高考無機綜合題的命題特點(見教學內容分析),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①歸納并掌握解答無機推斷題的一般過程和方法;②總結與用量有關的重要化學反應,強化常見金屬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質,落實相關方程式的書寫。教學難點確定為:學會根據用量關系判斷實驗現象、書寫陌生方程式。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學流程圖
根據上述對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認為,要想幫助學生解好推斷題,在專題訓練的時候,一要讓學生了解無機推斷題的特點與考查的知識點與能力要求,并有信心做好此類題目中的基礎問題;二要求學生自己整理或幫助學生整理歸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以學案形式提供學生,這樣也能引發學生思考),要讓他們熟練掌握一些特征的性質與變化;三要通過示例分析歸納總結出常見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四要訓練學生規范做答,及時糾正表達上的錯誤(特別是化學用語和簡答題)。本節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二)開放性措施
1.教學資源的開放性措施
學案是本節課重要的教學資源。
學案包括“課前”、“課堂”、“課后”三部分,明確了不同階段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有利于學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自主學習和反饋;同時,可減少課堂上教師通過語言及多媒體傳遞信息所用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和交流。
在學案中,將學生的思維“可視化”,如設計了“解題思維過程記錄”和“自我診斷”的表格,在典型題目旁邊留出“草稿”。這樣,可以讓學生相互分享思考和解題的過程,將典型錯例及時展示、評析和糾正,督促學生反思和發現自己在審題和思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問題情境的開放性措施
“無機推斷題的一般解題過程”,不是老師直接給出,而是在學生探討、反思預習作業的基礎上歸納得出的。在得出結論的同時,體會“由特殊到一般”的認識事物的方法。
對于“與用量有關的反應”的總結,是從預習作業中提取出特殊的轉化關系,由學生來發現其“特殊之處”,列舉出符合該轉化關系的物質組合,并按照一定標準分類。同時,也將鋁、鐵元素及其化合物重要性質的復習包含在其中。
3.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措施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展示、表達自己的解題過程和方法,同學之間互評、質疑,使學生在解題中的真正困難得以及時暴露和糾正,在交流探討中優化解題方法。
在課后作業中,讓學生按照要求自編題目,促使學生對相關元素化合物知識自主復習和應用。
(三)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環節一
引課
[引言] 無機推斷高考中常見題型。解答此類題目,一方面要熟悉常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質及相關化學基本概念和理論,另一方面要掌握科學的解題方法。本節課我們就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
[板書]無機綜合推斷
傾聽
說明無機元素化合物知識在高考中的地位,概述本節課主要內容。
環節二
作業點評
歸納方法
[評價] ①思路是否清晰;表述是否清楚準確;作答是否正確規范…… ②不同解法 ③錯誤原因
[問]根據做題經驗,解答推斷題一般要經歷哪些過程?
[總結]審題——看;由題中所給信息聯想到已學過的物質和反應——想;找到關鍵信息,即解題的“突破口”——找;如有多種可能情況,可試著代入,看是否符合題意——試;將初步推斷出的各物質全部代入,檢查是否滿足題目要求——查。確認之后,再回答相關問題。
推斷題一般解題過程:看、想、找、試、查
[問]哪些信息可能成為解題“突破口”?
[總結]特殊的用途、性質、反應條件,特殊轉化關系等等。
[過渡]在元素化合物學習中,把握這些“特殊性”對解決化學問題十分必要。
展示、簡述【問題1】(見學案)解題過程及答案。
歸納、表達
思考、表達
反思解題過程,歸納并掌握無機推斷題的一般解題過程和技巧,領悟“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環節三
分析討論
歸納整理
[問]在【問題1】中,出現了這樣一種轉化關系[PPT],觀察此轉化關系有何特點?你能聯想到學過的哪些知識?
[歸納]三角轉化關系——“鋁三角”、“鐵三角”;“少量”、“足量”——與用量有關的反應,用量不同產物不同,且產物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問]在金屬系列中,有哪些常見的物質組合符合上述轉化關系?(填在學案)
[板書]特殊轉化
[點評、補充]
[板書]重要組合(按類別)
[問]從一定角度對已列舉出的物質組合進行分類?
[總結]可按所包含的金屬元素類別分;可按是否變價(即氧化還原角度)分……
[板書]變價/無變價
思考,回答
思考,填寫
展示
回答
體會如何獲取信息,并與已有知識聯系;觀察、分析特定轉化關系。
總結與用量有關的重要化學反應,鞏固常見金屬單質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質;練習并學會從特定角度對相關知識進行梳理、小結。
環節四
解答習題
[點評]
[總結]有些題目涉及與用量有關的反應:①能注意到所給物質間的反應與用量有關。②根據所給的量判斷產物及書寫方程式;滴加順序不同現象不同,能用相關方程式解釋。
【問題2】4題
分組作答、展示
練習與用量有關的反應產物判斷、方程式書寫等
環節五
反饋練習
[點評]
【問題3】
作答、展示
鞏固本節所學解題方法和已復習元素化合物相關知識。
環節六
小結
[小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對【問題1】解題過程的分析,歸納出解答綜合推斷題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問題2】借助一種轉化關系,歸納整理出與用量有關的化學反應,復習了相關物質的性質及常見題型的解法。
學習中,應重視反思解題過程,找出方法和規律;經常從特定的角度,對相關知識進行梳理、小結。
傾聽
強調本節課要點。
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對反饋練習【問題3】答題情況的統計
題號
答題情況(本班學生共53人)
1
能指出“分解反應”和“連續反應(氧化)”的有9人 ;只指出“連續反應(氧化)”的有32人;其他12人。
2(1)
兩個空,正答人數分別為48、40
2(2)
三個空,正答人數分別為51、33、40
2(3)
正答人數為39
2(4)
兩個空,正答人數分別為41、41
2.對學生課后作業的統計
(1)全班同學均按要求自主命制了推斷題,其中獨立完成的共34人。
(2)“本課收獲”排在前五位的是:①掌握了無機推斷的方法,能夠較快找到突破口;②能從一定的角度對已學反應(如“和用量有關的反應”、“連續反應”、“分解反應”)進行梳理、記憶,并能用化學方程式表示;③認識到題后反思的重要性,學會如何找規律;④學習了按照用量關系書寫方程式;④對鈉、鋁、鐵等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質掌握更扎實,有了新認識。
七、教學反思
1.關于解題方法指導。
通過本節課的討論和練習,學生普遍認為對無機綜合推斷題的解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做題不再僅憑“感覺”。可見,解題方法指導的重要。但要注意,方法的指導不是簡單地陳述方法,而是要讓學生事先做題、感受,引導學生通過自身已有經驗歸納出“方法”。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方法”。
2.關于復習課課堂時間安排及效率。
在第一個班講本課時,課堂練習(【問題2】4.)用時較長,以致未能完成預期教學任務。在顧問指點下,在第二個班講課時,采用了分組練習、解答的方法,盡管每組同學只親自做了一個題目,但另一組同學講解時,他們也了解、分享了另外一個題目,這樣可以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3.關于知識的落實。
高中化學知識學習中,有很多是需要學生準確記憶和書寫的,如何記準、寫對,是困擾很多學生的難題。很多學生只是孤立、機械地背記知識點,效果較差。而將知識置于特定的背景下,通過習題,在運用中鞏固、記憶,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這點在學生 “本節課主要收獲”中也有所提及。
附: [課前用]
無機綜合推斷專題復習 學案
知識準備:常見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相關知識歸納(略)
【問題1】已知:A~J十種物質均為短周期元素組成的單質或化合物;F和K為常見金屬;E是家用消毒劑的主要成分之一;L黑色固體,其中含有組成單質K的元素,且該元素質量分數小于75%。各物質之間轉化關系如下圖所示(部分產物及⑥⑦步反應物略去)。
請回答:
(1)圖中各字母所代表的物質(寫化學式)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2)書寫①~③各步反應所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 ; ② ;③ 。
(3)書寫④~⑦各步反應所對應的離子方程式
④ ; ⑤ ;
⑥ ; ⑦ 。
解題思維過程記錄:(也可在題中標注)
看到什么?(審題,獲取信息)
想到什么?(聯系已有知識,運用信息解答)
自我診斷:(可課后完成)
寫錯什么?
為什么?
相關小結
[課上用]
無機綜合推斷專題復習 學案
[學習重點] ①解答無機推斷題的一般過程和方法;②復習常見金屬單質及其化合物重要性質,落實其中與用量有關的重要化學反應及常見習題解法。
一、反思歸納
解答綜合推斷題的一般過程:
二、深入剖析
【問題2】A、B、D、X為中學化學中常見的單質或化合物,
它們在一定條件下有如右圖轉化關系:
<思考> 1.觀察圖中轉化關系有何特征?你能想到什么?
2.在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系列中,找出符合上述轉化關系的物質組合:
(可不填滿也可補充)
A
X
B
D
①
②
③
④
⑤
……
3.試對上述物質組合進行分類:
4.根據上述轉化關系回答下列問題:
(1)若A為氯堿工業產品之一,X為一種溫室氣體。
①X電子式為 ,它屬于 分子(填“極性”或“非極性”),
分子中所有原子是否都滿足8電子結構 (填“是”或“否”)。
②向50 ml 4 mol/L的A溶液中通入3.36 L X(標況),
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2)若D為第三周期中的元素所形成的氯化物。
①D為 、X為 (填名稱或化學式);
②向A溶液中逐滴加入X溶液,觀察到的現象及相關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依次為
現象: 離子方程式:
(3)若A為常見的金屬,在X的冷、濃溶液中有鈍化現象。
①84 g單質A與0.8L5 mol/LX的稀溶液充分反應,
生成的鹽是 。
②向上述反應生成的溶液中,加X的稀溶液至過量,
其離子方程式為 。
三、反饋練習
【問題3】A、B、C、D、E幾種常見的化合物或單質之間有如圖1轉化關系:
1.圖中轉化關系特征:
2.回答下列問題:
(1)若E是酸酐,D是有刺激性氣味的無色氣體,則B的化學式是 ;
工業上實現D轉化為E的化工設備的名稱是 。
(2)若C是酸性氣體,B是堿性氣體,則E是 ;
工業生產實際中,合成B選擇的條件是:壓強 ,溫度 。
(3)若A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物質,電解熔融A,可得黃綠色氣體C,則D的電子式為
(4)若A是某有機物,其分子空間構型為正四面體,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A B + C: B D:
[課后用] 四、鞏固拓展
1. 除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外,還有哪些物質組合符合【問題2】中特定轉化關系(舉例說明)? 并自命推斷題,要求推斷出的物質符合你所列舉的某一組合。
2.【問題3】中,除原題目涉及到的物質之外,還有哪些物質組合符合該轉化關系?
五、本課小結
本節課主要收獲及存在的問題:
[1] 程凱紅.學案導學法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天津教育,2003(4):40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gaoer/73304.html
相關閱讀:《選修4第三章: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第一課時)》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