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啟蒙運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第二章第四節的內容。
社會變革的進程往往表現為四大要素:
第一是生產力的進步以及在此基礎上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的變革;
第二是新的經濟力量產生新的階級關系;
第三是作為新的階級力量、必然要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張、來否定舊的思想和觀念、為新階級的革命和統治作思想動員的理論準備;
第四是實踐他們自己的思想和主張、進行社會革命和改革。
如果說本教材前幾節內容講述了前二個要素、那么本節內容就是要實現這種社會變革的第三步。因此本節內容在本章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學習的方法和習慣還有待養成。高二年級的學生尤其應當培養閱讀把握教材的學習能力和閱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高中學生有對中國近代史探究的內在需求、應該著重引導他們分析背景資料、掌握分析方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凸現中學歷史課程現代公民教育的本質。
三、教學內容
本節內容分1個課時學習。
教學目標分析:依據大綱的要求、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相關理念、在分析近幾年高考相關題目的基礎上、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層次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歐洲啟蒙運動的背景和特點,掌握啟蒙運動思想家的主要觀點。
2、通過閱讀啟蒙運動思想家的言論材料,培養學生對歷史資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評價問題的能力,通過比較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的異同、培養學生歸納和比較的能力。
3、通過對啟蒙運動興起的歷史條件和重大影響的探究,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觀點。
過程與方法: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和教材內容有緊密聯系的圖片資料,激發學生的興趣。精心設計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理解重點和難點,從而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問題探究:體現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方法和歷史學習的方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啟蒙思想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精華積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資產階級為之奮斗的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僅屬于其個人和那個時代、更屬于世界、屬于全人類。所以,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可以:
1、培養人文意識,強化法治觀念。
2、關注社會進步,培養堅強的意志,樹立科學精神,敢于懷疑,勇于創新,不斷追求真理。
3、領悟先進思想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積極汲取啟蒙思想精華,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借鑒。
三、重難點分析
重點: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及啟蒙運動的影響。
依據:只有掌握了其主張和影響,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啟蒙運動與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關系,從而認識到文化與政治的辯證關系,因此將其設定為重點。
突破方法:一方面通過史料、圖表等創設歷史情境,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另一方面通過合作學習等方法從而突破重點。
難點: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區別與聯系。
依據;對學生而言,"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區別與聯系"這個問題較抽象,學生容易感到迷惑,一知半解,因此將其設定為難點。
突破方法: 通過多媒體播放歷史資料和整合課程資源,加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討歷史,從而突破難點。
四、教法與學法分析
學法指導:學法指導的目的和意義在于讓學生慢慢掌握高中歷史學習的方法與技巧,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從"學答"到"問答",使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積極發現的好習慣。
1、學生的活動空間。采用討論的方法,使全體學生都參與,使每個學生都體驗探究的過程,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2、學生的思維空間。通過創設各種問題情境,讓學生從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3、學生的表現空間。讓學生把自已的想法、探索的結果展示給同學們,讓他們學會互相交流與合作,產生思維的碰撞,從而培養他們的能力,激發他們學習、探究的興趣。
教法分析:總體上,我采用啟發式教學原則,我們的學生有一定的好奇心理與求知欲,故而層層設疑,讓學生帶著懸念,漸入思考,教師在必要時適當引導。學生可以感覺到自己的思想在閃閃發光。
【具體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將穿插運用講解法、談話法等常用教學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選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些圖片來進行新課的導入。
設計意圖:以學生喜愛的旅游景點為媒介,用談話的方式導入,增強學生的關注度,激發求知欲順利進入到本課的學習。
二、探源啟蒙運動
1、啟蒙運動,就是開啟智慧,通過教育和宣傳,把人們從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使人們擺脫教會散布的迷信和偏見,從而為爭取自由和平等去斗爭。
理性時代的到來是偶然的嗎?
條件:
1、經濟 資本主義的發展
2、階級 資產階級的壯大
3、思想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推動
4、科學 自然科學的成就使教會很多說教不攻自破。
5、根本原因 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思考提出的問題
三、感受理性之光
1、性質 17-18世紀?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2、主要內容 理性、民主、科學、自由、平等。
3、 核心思想 理性??人自己思考,運用自己的智力去認識、判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4、過程 材料一伏爾泰語錄、材料二,孟德斯鳩語錄、材料三,盧梭語錄 學生活動,學生結合材料和課本知識概括啟蒙思想家的主張,用表格形式寫出來,并隨機抽取幾份通過幻燈片加以展示。
設計意圖:通過歷史史料,引導學生體會歷史情境,培養學生思考并歸納問題的能力。 通過動手繪制圖表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加深認識。
四、回味啟蒙運動
1、影響: 對歐洲①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擊歐洲封建專制統治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作了思想準備。②推動法國爆發大革命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 對世界①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如美國獨立戰爭、拉美獨立運動中國辛亥革命等②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對人文精神進一步弘揚了人文精神。
2、簡述啟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張并歸納其相似之處。 ①反對封建專制、教權和封建特權 ②追求政治民主③主張法治 ④提倡理性 ⑤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3、比較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從時間、背景、興起、高潮、主要對象、核心、影響、根源、性質、影響等角度 學生活動?學生按照老師的引導閱讀材料分組討論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樹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意識。通過學會課上的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本部分內容是學習難點?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加強學生開拓性思維的培養。
五、誦讀
名人名言 學生通過討論主動發言談自己對啟蒙思想的感受、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他人勞動成果的評價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六、課堂小結 本課內容所講述的框架框架內各部分的相互關系。隨著課程進展可適度輔助習題加深鞏固。
七、布置作業課后習題
八、板書設計 第四節 啟蒙運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gaoer/1334743.html
相關閱讀:怎樣才能學好高二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