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問
設問是先提出問題,然后緊接著把自己的見地說出來。
(初中語文第六冊《溫習提綱》)
或者說,作者明知故問,或者自問自答,或者問而不答,這種修辭手段叫設問。(史錫光、楊慶蕙《現代漢語修辭》第105頁)
或者說,無疑而問,自問自答,以領導留神和思考問題,這種辭格叫設問。(黃伯榮、廖序東《古代漢語》下冊第533頁,余致純《新系統語法及修辭》第332頁)
或者說,在說明觀點、談論問題和敘述事實時,有意地提出一個或多少個問題,以引起讀者注意,踴躍思考,這就叫設問。(《和小學談修辭》第67頁)
或者說,把早有定見的問題,用疑問的句式向聽、讀者發問,以引起注意和思考,這種方式叫設問。(王漫宇《修辭格的運用》第113頁)
或者說,對某個問題或事物心里有明白的見解,不須要別人往返答而成心提出疑難,而后自己又做懂得答。這樣的修辭伎倆叫做(設問)。(王勤《修辭說略》第108頁)
或者說,設問就是先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回答,或問而不答。(《修辭學詞典》第131
設問又叫(問語)、(設疑),它分一問一答、多問一答、一問多答、連環問答和只問不答等五品種型。例如:
[1]想和做怎么才干夠聯結起來呢?咱們經常據說(從實際動身)這句話,這就是想跟做聯結起來的一條路。(初中語文第二冊十八課《想和做》)
[2]什么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抵觸。(語文第四冊五課《反對黨八股》)
[3]同道們請想一想,故弄玄虛,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這是不是的基本觀點呢?這種根本觀點有沒有過期,會不會過時呢?假如反對捕風捉影,反對從實際出發,反對實踐和實踐相聯合,那還說得上什么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維呢?那會把我們引導到什么處所去呢?很顯明,那只能引誘到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只能引導到工作的喪失和革命的失敗。(高中語文第四冊十三課《講講嘩眾取寵》)
[4] 一個本國人,毫無利己的念頭,把中國國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本人的事業,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精神,傷感日志,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力。(初中語文第一冊二十課《留念白求恩》)
[5]什么是知識?自從有階層社會存在以來,世界上的知識只有兩門,一門叫做出產斗爭知識,一門叫做階級奮斗知識。做作迷信、社會科學,就是這兩門知識的結晶,哲學則是對于天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此外還有什么知識呢?不了。我們當初看看一些學生,看看那些同社會實際活動完全脫離關聯的學校里面出生的學生,他們的狀態是怎樣呢?一個人從那樣的小學始終讀到那樣的大學,畢業了,算有知識了。然而他們有的只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沒有加入任何實際運動,還沒有把自己學得的知識利用到生涯中的任何部分里去。像這樣的人是否能夠算得一個完整的知識分子呢?我認為很難,由于他的知識還不完全。什么是比擬完全的知識呢?所有比較完全的知識都是由兩個階段形成的:第一階段是理性常識,第二階段是理性知識,感性知識是感性知識的高等階段。……(初中語文第六冊九課《什么是知識》)
[6]周總理,我們的好總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曉得,我們惦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初中語文第三冊二十一課《周總理,你在哪里》)
例[1][2]為一問一答,[3]為多問一答(此例為四問),[4]為一問多答(此例為二答),[5]為連環答復(或叫連問連答),[6]為只問不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ciyu/10148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