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基礎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被稱為百科之母。從小學到中學的十幾年中,語文這門課所用的教學時間大約占全部教學時間的三分之一。這就充分說明了學習語文的重要。我們在中小學這個階段如果學好了語文這門功課,就會有一定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就會學好其它各門功課,今后就能夠適應學習專業知識和攀登科學高峰的需要。
我們明確了學習語文的重要性之后,就應該明確學什么,怎樣學的問題。
一、簡而言之,學習語文就是要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強調指出:“我們一方面要使學生能夠善于說,另一方面要使他們善于聽。”“讀和寫嘛,讀就是用眼睛來聽,寫就是用筆來說;反過來說,聽就是讀,用耳朵來讀,說就是寫,用嘴巴來寫。所以現在語文教學里,聽說讀寫這四個字要連起來。”葉老這段話,闡明了聽說讀寫的重要性及其密切關系,我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就要有意地認真理解、掌握這四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并且自覺地在實踐中運用,逐步提高這四種能力。
二、提高聽說讀寫的幾種方法。
1、熟讀記誦
課本上范文和課外讀物的名篇佳作,要反復誦讀,直到能夠熟記或背誦其間的名言佳句、精彩段落、優美詞語。朱熹說“凡讀書••••••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經久不忘。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由此可見,我們只有熟記許多的名篇佳作,才能逐漸領悟名家在遣詞造句、狀物寫景、言志抒情、謀篇布局等方面的妙處。逐步掌握名家語言運用的規律。把名家的語言變為自己的語言。只有大量熟記詞語、句式,運用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揮灑自如。正如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2、廣泛讀書
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少數語文水平較高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看書。”事實的確如此,青年人要掌握豐富的知識,獲取大量的信息,發展自己的智慧與能力,有效地提高讀寫能力,光靠課本的幾十篇、幾百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課外大量閱讀名家作品來豐富自己、充實自己。清代學者萬斯同曾說:“必盡讀天下之書,盡通古今之事 初中數學,然后可以放筆有文。茍其不然,則胸中不能無礙。胸中不能無礙,則下筆安能有神。”書讀多了,知識也就豐富了,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就會提高。北京景山學校曾規定,從小學三年級到初中階段,要學習朱自清、趙樹理、巴金、老舍的大量作品。五六年級集中一段時間學習魯迅作品;在低年級學習短小的古詩、古文,到初中《古文觀止》幾乎整本地學。這種做法是有道理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chuzhong/45801.html
相關閱讀:初中語文第三冊第二單元檢測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