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造成初中生數學解題錯誤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許多教師都會從學生的學習動力、興趣、方法、習慣找出很多原因,唯一是不從教師自身上去尋找問題:為什么學生缺乏學習動力?為什么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為什么學生學習方法不對?為什么學生沒有好的學習習慣?難道與我們教師毫無關系嗎?本文想從師生因素剖析著手,探索降低初中生數學解題出錯率的對策。
一、構建“愛屋及烏”效應
構建“愛屋及烏”效應策略是指教師在克服自己的偏態性教學行為后,在學生中產生對教師的一種親切的感受,師生建立了一種互尊、互信、互幫、互進的親密關系,從而學生會產生一種心理情感遷移,即因學生敬愛老師,引發學生喜愛老師所上的課的效應——“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
構建“愛屋及烏”效應,有五條措施。一要構建生態近距離交往空間,這是“親師”的充分條件。眾所周知,只要教師真正“愛生”,容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二要構建頻繁良性交往時間渠道,這是“親師”的必要條件。間隔時間越短,交往頻率愈高,師生矛盾容易化解,誤解及時消除,關系自然融洽。三要堅持動之以情,這是“親師”的前提條件。教師要做到教育工作講究有效,教學工作做到教學相長,管理工作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這都需要教師做到動之以情。四要堅持曉之以理,這是“親師”的基礎條件。五要堅持導之以行,這是“親師”的可行條件。教育要講實效性,教學要講分層性,管理要講協調性,一切取決于教師的身教重于言教,做到導之以行。
二、疏導心理促生樂解
疏導心理促生樂解策略是指應用教育心理觀點,在心理咨詢基礎上,進行客觀剖析,采取心理疏導方法,解決學生解題錯誤高頻率發生的學業問題,消除學生解題的心理焦慮,增強自信,提高解題的準確率,從而促進學生樂解的一種教育策略,有三條措施。一要“了解學生,找準問題”。當教師發現學生解題錯誤時,第一步要做的事是了解學生解題時的心理活動,找準解題錯誤的“癥結”,然后,結合其個性擬訂可行性的分步實施方案。二要“消除顧慮,促膝談心”。即通過師生促膝談心幫助學生一起尋找解題錯誤中的“癥結”,克服心理障礙,消除顧慮,自我告別消極和畏難情緒。三要“激勵表揚,寬容缺點”。每當學生取得一點點的進步,都要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鼓舞其斗志。
三、預防矯正解題錯誤
1、課內講解要有針對。
在課內講解時,要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講解,是減少初中學生解題錯誤的重要方法之一。對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弄清它們的區別和聯系。課內盡量讓學生上黑板板書或分析解答思路,再由學生訂正,教師予以總結。給學生展示揭示錯誤、排除錯誤的平臺,使學生會識別錯誤、改正錯誤,利用反面知識鞏固正面知識。課堂練習是發現學生錯誤的另一條途徑,出現問題,及時解決。
總之,要通過課堂教學,不僅教會學生知識,而且要使學生學會識別對錯,知錯能改。
2、總結講評教會歸納。
要認真分析學生平時做題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出典型錯誤,加以評述,是減少初中學生解題錯誤的重要方法之二。通過講評,進行適當的復習與總結,使學生再經歷一次嘗試與修正的過程,增強識別、改正錯誤的能力。教師對于練習中的問題,要集體與個別相結合,或將問題滲透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等手段進行反饋、矯正和強化。同時還要根據反饋得到的信息,隨時調整教學要求、教學進度和教學手段。由于教師的及時反饋,就可避免課后的大面積補課,從而真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培養學生反思能力。
進行數學問題解決后的反思其目的是給學生以發現、探究、總結、發展的空間,是減少初中學生解題錯誤的重要方法之三。問題解決后應對完成的練習自覺地進行反省,而不僅僅滿足于解畢,還需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如“還有其他方法嗎?”“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有哪些經驗可以總結?”等等。這種反思能力的培養,其實就是發展了學生的數學元認知。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解題完畢后進行反思,解決一道題目后,學生一旦懂得去反思就懂得去如何解決相關的問題,就能在解題中有新的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發現興趣。
4、培養學生攝取信息的能力。
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一個顯著區別在于,數學學科中充滿著符號、圖形和圖表,數學內容信息就蘊涵在這些文本中,它們按照一定的規則表達數學意義,交流數學思想,是減少初中學生解題錯誤的重要方法之四。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數學即是理解和掌握數學語言,這就需要學生學會閱讀數學。在閱讀數學材料時,無論是句式文本還是圖形、圖表等,一般體現的都是量與量之間的關系。所有的量在一起就是一個整體,而每個量是部分,在教學中筆者就抓住部分和整體,按以下步驟進行閱讀指導:首先通讀段落了解大意;其次刪除無用或干擾句子,留下蘊含數學信息的句式;最后把語言文字轉化為數學表達式。
5、輔導學生做“糾錯”。
學生的錯誤也是在平時的學習中形成的。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錯誤”的價值,事實上,錯誤是正確的向導,成功的開始,是學生獲得、鞏固知識的重要途徑。
學生的錯誤不可能單獨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的練習得以糾正,必須有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思作前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糾錯追因的意識,引導學生反思一下錯題錯在哪里?為什么錯?然后讓學生有針對性的糾錯。本人要求每位學生都準備一本“糾錯本”。具體操作如下:(1)保留錯誤:把錯誤題及原始的解題過程剪下來貼在“糾錯本”本子里。(2)錯誤分析:讓學生用自己的簡短的語言描述錯誤的原因。不寫“粗心,馬虎,不仔細”或“沒有看清題目”,而是具體寫出是對哪些字詞理解不清、哪個知識點理解不夠(或不過關)或思維方法不對、對哪個環節沒有考慮到位等的錯誤原因。(3)訂正錯誤:要求學生用紅筆把正確的解題過程訂正在錯解的下方,并在其四周圈上,起到醒目、告誡的作用。(4)解題心得:比如“本題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快而正確”“少圖的幾何題往往是多解題”“一提二套三分四查,將因式分解進行到底”等。通過對錯題進行糾錯,使學生反思產生錯誤的原因,并且知道錯誤所在及改正的方法。這樣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的深化。
論文中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chuzhong/295736.html
相關閱讀:初中數學知識點:因式分解:因式分解方法之運用公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