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別字)。
事實上,第一個寫通假字的人可以說是寫的白字,但是后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原因之一。
通假字類型:
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
1.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為長期工。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異體字:是指讀音、意義相同,但寫法不同的漢字。如“淚”和“?”,“睹”和“?”。
3.通假字: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因為古代的字很貧乏,所以用有限的字來表達意思。
通假字一般有三種情況:
同音替代:“治天下者,審所上而已”(《漢書》)“上”是“尚”的借字,崇尚之義。
音近替代:“距關而毋內諸侯”(《史記?鴻門宴》)“內”與“納”音近,故相通。
形近替代:“言戰者多,被甲者少也”(《韓非子?五蠹》:“》)“被”與“披”形近,且有同一構件“皮”而通。
通假字與假借字區別:
有人常把通假字與六書中的“假借字”相混。嚴格來說,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而六書的的假借字則是本無其字,因為要創制新字較麻煩或為免使字數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達那種意思,例如“自”字本義是鼻子,因同音關系,借來表示“自己”之意,這是六書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訓詁解說中,也有時會把兩個名稱相混。讀者應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學知識,小心判別。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質上不屬于錯字或別字,屬于正常的文言現象。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異體字。比如孔乙己曾經說過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種寫法,這四種寫法之間就可以說A同B。
“通”一般是指狹義的通假字。
它們是有一定的區別:
“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寫錯或印錯的字 ”通“作者本來要寫的字”
“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體字”等同于“現代漢語中的某字”。
二是表示異體字。即同音同義不同形的字。
例:在課本中“a”本來寫作“b”,則a為通假字
初中常見通假字匯總:
一、
1、項為之強 “強”(jiāng) 通“僵” 《閑情記趣》
2、不亦說乎 “說”(yuè) 通“悅” 《〈論語〉十則》
3、誨女知之乎 “女”(rǔ) 通“汝” 《〈論語〉十則》
4、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論語〉十則》
5、一切烏有 “烏”(wū) 同“無” 《山市》
6、裁如星點 “裁”(cái) 同“才” 《山市》
7、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陳太丘與友期行》
8、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傷仲永》
9、賢于材人遠矣 “材”(cái) 通“才” 《傷仲永》
10、對鏡帖花黃 “帖”(tiē) 通“貼” 《木蘭詩》
11、卿今當涂掌事 “涂”通“途”(tú)《孫權勸學》
1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yé) 通“耶” 《孫權勸學》
13、孰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兩小兒辯日》
14、滿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15、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二、
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通“邀”,邀請。《桃花源記》
2、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核舟記》
3、臥右膝,詘右臂支船。 “詘”,通“屈”,彎曲。《核舟記》
4、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橫”。《核舟記》
5、虞山王毅叔遠甫。 “甫”,通“父”,男子美稱,多賦予字之后。《核舟記》
6、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通“揀”,挑選。《核舟記》
7、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與”,通“舉”。《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9、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曾”,通“層”。《望岳》
10、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闕“,通“缺”,中斷。《三峽》
三、
1、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轉”,通“囀”,鳥叫聲。《與朱元思書》
2、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反”,通“返”。《與朱元思書》
3、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見”,通“現”,露出。《與朱元思書》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飼”,喂。《馬說》
5、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表現。《馬說》
6、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通“才”,才能。《馬說》
7、其真無馬邪 ! “邪”,通“耶”,表疑問,相當于“嗎”。《馬說》
8、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送東陽馬生序》
9、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送東陽馬生序》
10、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具”,通“俱”,全,皆。《岳陽樓記》
11、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通“囑”,囑托。《岳陽樓記》
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羞”,通“饈”,美味的食物,“直”,通“值”。《行路難》
四、
1、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唱”,通“倡”,首發。《陳涉世家》
2、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陳涉世家》
3、將軍身被堅執銳。“ 被”,通“披”。《陳涉世家》
4、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錯”,通“措”。《唐雎不辱使命》
5、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倉”,通“蒼”。《唐雎不辱使命》
6、欲信大義于天下。“ 信”,通“伸”,伸張。《隆中對》
7、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 已”,通“以”。《隆中對》
五、
1、公輸般詘。 “詘”,通“屈”,理屈。《公輸》
2、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衡”,通“橫”,梗塞,不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輔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魚我所欲也》
7、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 辯 ,通“辨”,辨別。《魚我所欲也》
8、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恩惠;與,通“歟”,語氣助詞。《魚我所欲也》
9、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通“向”,從前。《魚我所欲也》
10、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劌論戰》
1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愚公移山》
1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愚公移山》
13、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14、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隴通“壟”,高地。斷,隔絕。即壟斷,山岡高地。《愚公移山》
15、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抵擋。《公輸》
16、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擋。 《公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chuzhong/271897.html
相關閱讀:初中語文知識點:病句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