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歷史地圖培養學生古今對照的能力
歷史地圖的特點之一是具有古今對照的功能,即歷史地圖在表示歷史內容的同時,也間接地把相對應的當今的內容表示了出來。由于學生對當今的內容相對較熟悉,因此,通過古今內容的對照,可以幫助學生更高效地了解地圖所表示的歷史內容。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第3課《西方文明之源》和第6課《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結合當代世界地圖,查一查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的版圖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國家,以使其直觀地感受到這兩個帝國都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此外,還應該讓學生注意地理的沿革變遷,主要包括"省"的區域的變遷及同名異地的情況。
二、以同一區域不同時期的地圖為線索幫助學生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和趨勢
初中教材中的中國通史內容以中華文明的產生和發展為主線,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興衰歷程。我們可以針對地理上的某一固定區域,聯系該區域不同時代的歷史事件,幫助學生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和趨勢。
以黃河流域為例,教學掛圖《炎黃戰蚩尤示意圖》首次體現了黃河流域詳細的空間位置,以及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動區域。黃河流域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歷經夏、商、西周、春秋、戰國,這些朝代的大部分國家及其都城都設置在黃河流域。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紛紛變法,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以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客觀上促進了對黃河流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西漢時期,逐水草遷徙的匈奴族的勢力空前強大,針對漢初經濟蕭條、國家貧困的狀況,當時的西漢政府對匈奴采取"和親"的方式納貢求和。西漢每年送給匈奴大量谷物和紡織品,并開放邊境市場,與他們進行貿易。但是匈奴仍然年年揮師南下,經常威脅黃河流域人民的生產與生活。由此可見,當時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的生產力最為發達,這對于生活在大漠、戈壁、草原的北方少數民族極具誘惑力。
三國時期軍閥割據,官渡之戰以后,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主要為黃河流域)。這極大地刺激了曹操一統天下的野心,于是他決定揮師南下。但由于自東漢末年以后北方連年戰亂,生產力尚未恢復,并且曹操統領的士兵不適應南方的水土,不習慣水戰,最終兵敗赤壁,三國鼎立之勢形成。
由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可以看得出,這一時期北方的黃河流域處在少數民族政權割據的時代,北方地區嚴重的戰亂必然導致人口大量南遷,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浪潮。
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將都城由平城(今大同)遷至黃河流域的洛陽,希望通過利用、吸收中原地區漢族先進的文化制度和生產技術,進而達到統一全國的目的。
北宋定都于黃河流域的汴京(今開封),當時黃河流域依然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到南宋時期,隨著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由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此后元、明、清都定都北京,黃河流域再有沒有成為全國政治經濟中心。
利用歷史地圖幫助學生歸納黃河流域歷史變遷的面貌,既可以以此為線索幫助學生梳理中國古代歷史的知識,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符合課程標準中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目標。
三、利用歷史地圖解決教學重難點
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也可以利用歷史地圖來解決。例如,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6課《對外友好往來》重點介紹了唐朝與日本、天竺的交往。本課的教學難點為:理解我國封建時代的對外交往為何如此頻繁。它與今天的開放有什么區別?在解決這一教學難點的過程中,我引入了《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幫助學生梳理之前所學的歷史知識,讓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理解隋唐時期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漢通西域以后形成的海陸"絲綢之路"到了隋唐時期日臻完善,加強了中西方物質和文化的交流,為頻繁的對外交往奠定了基礎。唐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這既反映了其工商業的發達,也說明它的農業生產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隋唐是當時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中國的紡織品、造紙術傳入東西方各國,漢式佛教、詩文、科技大量傳人東方各國,高水平的隋唐文化使中國成為東方文化的淵源,對日本、朝鮮等亞洲國家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派遣唐使來華,充分證明了當時日本對唐文化的重視,也證明了唐朝政治經濟的發展程度。10世紀前后的世界,新航路還沒有開辟,新大陸未被開拓,西方新的生產方式還沒有產生,各國的聯系還未形成全球化。唐朝的對外交往體現出我國封建時代對外交往多在政治、文化方面,經濟交往的比重小,相互間的贈品與今天的國際貿易不能相提并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chuzhong/1337031.html
相關閱讀:如何提高初一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