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一直任教中學語文,教學效果在我校一直名列前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體會及對身邊其他教師教學的觀察,總結出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的原因有如下一些:
其一:師德欠高。我們常常用“德、智、體、美、勞”作為標準和要求來衡量學生。其實,這一標準同樣可以衡量老師。“德”即師德。教師應有崇高的師德。這崇高的師德是指教師應有教書育人、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甘于清貧、嚴格要求、積極進取、持之以恒等品質、作風。有了這些崇高的品質、作風,就會把教學當做真正的“任務”去完成,就會扎實的去“備、教、改、輔、考”,就會想辦法、動腦筋去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反之,得過且過,流于形式,完成任務等,就只能是低效的課堂教學。
其二:智力不強。“智”指教師的業務能力、智力水平。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這“一桶水”指的就是教師的業務能力、智力水平。
只有教師自身具有較高的、過硬的業務能力、智力水平,才能“傳道、授業、解惑”。反之,以其昏昏,又豈能使人昭昭?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許多教師,對于考過的試卷從不主動地、獨立地去解答,而是找來答案照抄。一旦沒有答案,便叫苦連天。不知這些教師是本身會做,只圖方便去抄答案呢,還是本身不會做,只得去抄?倘若是前者,倒說得過去。若是后者,那就是自身“昏昏”,自然學生“昏昏”,課堂教學自然也就低效了。也有的教師,可能對語文教學中的知識性問題一知半解,但又不虛心學習,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要想課堂教學高效是較困難的。
其三:“導”得不夠。“導”,即“引導”、“指導”、“示范”。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教師“導”得功夫不夠是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學生即求學者,老師即師傅、能者。教師面對一群“嗷嗷待哺”、求學若渴的學生,如果不能做很好的“引導”“指導”“示范”,學生何以學呢?“導”得功夫不是簡單的“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傳授給學生知識和方法。即“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導”的目的是使學生由“不會學”到“會學”,由“無知”到“有知”。“導”的功夫達到了,課堂教學自然也就“高效”了。課堂教學中的“導”是一個復雜而又系統的工程。一般來講,課文涉及多少知識,我們就應揭示多少知識。例如《最后一課》一文的開頭就有一段景物描寫:“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畫眉鳥在林邊婉轉的唱歌。”針對這段景物描寫,可設計成兩個問題:這段話屬于什么描寫?對于表現人物有什么作用?當學生回答有困難時,教師可指導:屬于景物描寫。“暖和”“晴朗”“畫眉鳴叫”,描繪的是一幅美好、歡快、悠閑的場景,表現了小弗朗士在上“最后一課”之前,對“家鄉已被德軍占領,學校已被德軍控制,學生不能再學法語”這些情況全然無知的幼稚、高興的心情。如果對于類似的問題指導的多了,訓練的多了,學生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就自然會品析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chuzhong/1334559.html
相關閱讀: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1課《桃花源記》同步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