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教學目標出發,整體規劃教學內容
教師應分解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環環相扣、循序漸進,進而系統性地掌握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實施策略是以物質學習為主線,前后呼應,形成螺旋式的前進模式。如在教學“CO2性質”這一內容時,我做了如下規劃。首先,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或課間談話時,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一些化學物質的名稱或一些零散的化學知識,讓學生有一個無意識的感知體驗。其次,在正式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相關單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一過程中要突出“雙基”的學習。如在CO2的學習中要讓學生了解其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同時與其他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比較,還要能解釋CO2使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再次,是知識的內化階段,這是在單元學習后對教學內容去粗取精的一個過程,通過記憶、復述、舉例等形式讓學生形成相應的知識體系。緊接著,學生還需要有一個熟悉的過程,通過知識的循環來鞏固知識體系,并積累經驗。如在學習“堿與氧化物反應”這一內容時,要對CO2的性質進行復習回顧。當學生對CO2性質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后,后面學習SO2、SiO2與堿的反應時就是舉一反三的過程,這也就是知識遷移能力的體現。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站在更高的角度,對教學內容的實施有一個全局性的規劃與掌控。
二將抽象的物質擬人化,幫助學生理解
長久以來,教條化的教學思想使西藏地區的初中化學教學也走上了“基礎知識+習題”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的知識學習脫離了生活背景,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化學思維與生活中的思維方式相隔離,缺乏知識的體驗與感知。生搬硬套的題海戰術,使學生缺乏對問題的思考、對原理的理解,導致在解題過程中抓不住問題的本質。對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加強了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特別是通過將抽象的物質擬人化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的實質。如相同質量的Zn和Mg,分別與等質量的且溶質質量分數也相等的稀硫酸充分反應后,得到了相同質量的H2,問什么一定有剩余,什么一定沒有剩余,什么可能有剩余?拿到這樣的題目不少老師覺得可以意會卻難以言傳,而學生更是無從下手。其實,只要我們將其與生活中的實例進行類比,就能很容易理解了。
三通過知識串聯,實現橫向遷移
遷移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在知識、技能以及教學方法上進行多方整合才能加以實現,其效果也是通過知識與技能等方式呈現出來。對于入門階段的化學教學,枯燥的概念及抽象的原理教學不可避免。因此,教師在教學化學概念與原理時,一定要加強和前面知識的橫向聯系與遷移,將零散的知識逐漸在學生腦海里串成一個整體。如金屬活動順序表是初三化學第二學期的內容,通過學習學生知道越靠前的金屬活動性越強,越容易失去電子,與酸反應越強烈。我在教學這一內容時結合了學生第一學期里學過的原子與離子之間的轉化,以此來幫助學生分析金屬與酸、鹽等反應的實質。學生容易理解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與酸反應時,能失去電子,酸中的氫離子得到電子,而排在氫后面的金屬則不能失去電子給氫離子。同理,與鹽溶液反應時,排在前面的金屬因為失去電子成為陽離子,進而被溶解,而排在后面的金屬因為得到電子成為原子,進而從溶液中析出。通過以上分析學生對金屬與酸和鹽的反應有了一個更本質的認識。
四總結
總之,初中階段是學生化學學習的啟蒙時期,教師應重視知識的內化與遷移,使知識與經驗不斷整合、改造,進而幫助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新的學習或生活中去,使其成為學生的一種能力,這是遷移教學在科學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chuzhong/1332630.html
相關閱讀:如何去除茶壺、茶杯中出現的茶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