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挖掘古代軍事史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
中國古代軍事史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傳統美德,教學中應充分揭示其中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思想 品德教育。
1.1在講授古代軍事文化成就時,要突出其世界史上的歷史地位。運用古代文化史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一大任務。國家教委規定,在初中階段,歷史教師對學生中國古代文化史教育,要達到這樣 的要求:"知道我國古代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學術思想、倫理道德、教育、軍事、對外交往等方面的重大 成就,以及對人類歷史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我國古代軍事文化的成就博大精深,我國是火藥和火藥武器的最早發明者、使用者。我國有漫長而復雜的戰爭歷史。在戰爭中涌現出了眾多虎奮鷹揚的軍事名將和廣博精深的軍事著作,我們可以毫無愧色地說,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兵書產生最早、數量最多的民族,歷史上的浩繁而詳備的軍事典籍是世所罕見的,我國古代兵書中飽含著豐富的樸素的軍事辨證法思想。
1.2在講授軍事人物時要渲染民族英雄為國請命的悲壯事跡,以培養學生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情感。
教師在講授軍事人物時,應飽含情感對他們的生平作較為具體的講述,尤其對他們的嘉言懿行要作 重點講解,以他們的言行感染學生。如,在講授第一冊第17課"西漢與匈奴的和戰"時,教師不僅要講清衛青 、霍去病大敗匈奴、建功立業的歷史知識,還應介紹少年將領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公而忘私的品 德。再如,在講授第二冊第16課中"元朝統一全國"這一目時,教師應該通過南宋抗戰派大臣文天祥誓死抗元 ,兵敗被俘后堅貞不屈的事跡的渲染,以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賞析,歌頌民族英雄 的崇高精神,培養學生的民族氣節。
1.3在講授農民戰爭時,要揭示農民戰爭的原因及其對歷史進程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 育。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揭示農民戰爭爆發的共同原因及其規律。這就是,在階級社會中,剝削階級出于 它的本性,總是殘酷地剝削和壓迫勞動人民,剝削者不僅無償地占有勞動人民的剩余勞動,而且有時侵吞他們 的必要勞動,使他們無法生活下去,以至于社會再生產無法正常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被剝削階級的反抗 和斗爭,才能迫使剝削階級節制其剝削欲,保證社會生產正常進行。教師可以秦末農民起義為例,加以進一步 說明。
2.引導學生分析不同戰爭的不同性質,培養學生全面地、辨證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國有著漫長而復雜的戰爭歷史,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與之伴隨的也有一部五千年的戰爭史。據《中國軍 事史》附卷一《歷代戰爭年表》統計,從公元前26世紀至公元192019年,我國發生過3791次戰爭,其中古代戰爭 3608次,近代戰爭183次。"人教版"《中國歷史》第一、二兩冊提到的戰爭,大大小小就有近50次。如此繁多 的戰爭,有的推動了歷史的前進,維護了祖國的統一與安定,有的阻礙了歷史的進步,給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 難。
在講授戰爭史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區分不同的戰爭有不同的性質,不能一概而論。如:明朝戚繼光 抗倭的戰爭是抵御外來侵略的戰爭,屬于正義戰爭;隋煬帝發動的三次對高麗的戰爭是封建統治階級發動的對 外侵略的戰爭,屬于非正義戰爭。戰爭性質的區分主要通過對戰爭的目的和戰爭所起的歷史作用諸方面的分析 而成。如:戰國時期,秦國和其他國家交戰;主要目的是要霸占他國的領土和人口,是爭霸戰爭、掠奪戰爭, 因此具有非正義性。戰國后期,秦國進行了商鞅變法,力量逐漸強大,這一時期統一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秦 國這時進行長平之戰等,是統一戰爭,為全國統一局面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它具有正義性。
通過對不同的戰爭具有不同的性質的分析和講授,有助于學生多向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全面分析 問題能力的培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chuzhong/1318435.html
相關閱讀:中考歷史復習要有“技術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