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與生物圈”中,在學習生態系統的概念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對一片草地、一個池塘、一塊農田等生態環境的研究,學習調查和觀察的方法,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認識。生物與環境關系的知識,對于學生形成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以及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十分重要。
一、關注熱點,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動態信息
在電視、報紙和網絡上,隨時可見有關環境、生態的新聞。教師在平時應注意收集相關信息,特別是熱點信息,在教學中適當的引入,引發學生思考。如: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中,向學生提出了一些問題:“什么是PM2.5?這項指標的監測有什么意義?“”你知道2019年年底至2019年年初發生在我國京、津、冀地區的霧霾天氣的成因嗎?它給當地人民帶來什么危害?”等。將這些有關環境的動態信息引入教學過程,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開展活動,讓環保意識滲透在學生的習慣中
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是我們進行環境教育的最終目的。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環境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因此,除了在課堂上滲透知識和關注動態外,還需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貼近生活、貼近自然,讓環保意識滲透在他們的習慣中,在不自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可以嘗試組織以下類別的活動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這些意識和習慣。
1.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1)在各種紀念日,如“地球日”“植樹節”等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如,組織學生投校園廣播稿,辦相關黑板報,開辦小型展覽會,為學校樹木掛牌等。(2)開展各種調查活動,如,調查校園、小區內的植被種類和分布,調查本地水污染、空氣污染情況等。(3)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與環保相關的公益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公意識。
2.規范日常行為
(1)通過日常教學,讓學生了解哪些是環保行為,這些行為雖然不起眼,但如果人人做到,卻能改變我們的環境和生活。(2)倡議學生力行“節約”,從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米飯等小事做起,讓學生針對各種環保行為自制每日達標表格,并采用監督評議機制,一周一小節,評出“環保標兵”。總之,環保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生物學科對學生進行學科素質教育的主要著眼點。青少年是未來社會的主宰者。生物教師要努力發揮自己的學科優勢,為培養21世紀的合格公民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chuzhong/1129979.html
相關閱讀:初中2019-2019學年度生物實驗教學計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