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化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突出地理學科的實用性,鍛煉學生利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對于學科教學和學生的成長發展都具有現實意義。在傳統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灌輸式教學法,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材中的知識點。然而,這種教學方式降低了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學生理解知識點,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生活化教學方式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營造了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助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結合實際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初中地理課堂中的生活化教學策略
生活化教學策略符合初中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在實際教學中,生活化教學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更快理解教材內容,將地理課堂活動置于現實生活背景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1.創設貫穿整堂課的生活化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利用一定的教學工具創設情感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深入挖掘和分析初中地理教材,結合教材內容創設貫穿課堂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在教學《自然資源基本特征》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些關于自然資源的圖片,然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物,思考還有哪些自然資源,并踴躍發言,討論自然資源與人類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課程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
2.深入挖掘現實生活中的素材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涉及地理知識的實踐素材,教師可以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深入挖掘與課堂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有關的材料,并將其融入教學內容中,以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如在教學《夏季風與降水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可以2019年夏季我國南方大面積降水,以及北方地區持續高溫為例,進行對比講解。這一案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關系密切,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
生活化實踐活動不僅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合作學習能力。在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識,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如在教學《黃河的治理》時,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利用多媒體技術搜集與黃河氣候、發源地、流域情況相關的資料信息,通過PPT呈現出來,讓學生了解黃河的大致情況;其次,教師以視頻的形式,讓學生觀看現階段黃河各河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析這些環境問題出現的原因,并結合以往黃河治理開發的案例信息,提出幾點對應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要調動自身的知識儲備,探討黃河環境問題的成因和解決方法,從而不斷提升搜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并養成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學觀念。
初中地理課堂的生活化教學是教學體制改革下的重要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要認識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意義,改進教學策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chuzhong/1112112.html
相關閱讀:七年級地理期末復習知識點:影響氣候的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