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植物莖的輸導功能
教材
簡析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多細胞植物體的組成,根、莖、葉的功能之后,進一步探究莖的結構和輸導功能的,莖的結構是怎樣的?以及莖是怎樣輸導水分和無 機鹽的,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學
情
分
析本節課的內容較直觀,學生的感性認識較豐富,只要教師創設情景,逐步引導,一步一個小臺階,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初一學生剛接觸顯微鏡,所以在使用的過程中,一定有不規范的操作,在中結合學生的實驗操作應及時糾正。
探
索
目
標
設
計[認知探索要點及目標層次]
1、你知道芽的種類以及葉芽的結構和發育情況嗎?(理解并說明)
2、你知道木本植物莖的各部分結構嗎?(理解并說明)
3、你能說出導管和篩管的位置及功能嗎?(理解并說明)
[技能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情感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愛護一草一木的思想情感。
重點
難點[重點] 1、木本植物莖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
2、莖的輸導功能的實驗,探究莖的各部分作用。
[難點] 1、枝芽和莖的關系。
2、導管和篩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學
方法實驗、探究、交流授課時數一課時
教具
準備(一)實驗用具:顯微鏡、玻片標本、刀片、放大鏡、探針等
(二)教具:莖的結構模型、楊樹莖若干段、楊樹的頂芽、多媒體課件
板書設計第一節 植物莖的輸導作用
1、芽發育成莖:(圖略)
2、莖的基本結構:(圖略)
3、莖的輸導功能:
認知
程序教 師 指 導學生自主合作
探究 交流環節點評
知識
回顧:1、組成植物體的四大基本組織分別是( )、( )、( )、( ) 。
2、一棵完整的植物體有六大器官組成,它們分別是:( )、( )、( )、( )、( )、( )。
3、根的功能:( )葉的功能是:
( ),莖的功能:( )。
課件展示,學生思考
學生回答問題
由學生矯正摸清學生的基礎,從而為本節教學作好鋪墊。
知識回顧針對性強。
導
入
新
課
師生互動
教師釋疑
1、 一棵小樹由小長大,它需要什么?
2、 水和無機鹽從哪里來?
3、 根進行生命活動時需要的營養物質
從哪里來?葉制造的有機物是怎樣到達根的?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又是怎樣到達葉的呢?引出課題??
植物莖的輸導功能
教師出示一株植物,學生看標本,說出哪是植物的莖。
結論:莖包括主干和側枝
探點一:枝芽是怎樣發育成莖的?
1、芽分幾種?(芽的分類)
播放一小段動畫,展示芽的種類。
提出:為什么叫葉芽、花芽和 混合芽?(概念)
2、葉芽的結構及發育情況:
出示枝芽結構圖
學生思考:
1、幼葉將來發育成什么?
2、芽軸將來發育成什么?
3、芽原基將來發育成什么?
鞏固練習:
結構名稱將來發育成什么?
芽 軸
芽原基
幼 葉
圖連線(略)
剛才我們已經知道了,莖在植物中起著重要的輸導作用,這是為什么呢?這跟莖的結構有關。
探點二:莖的結構和功能是怎樣的?
1、莖的外面是什么結構?有什么作用?
除此以外,樹皮還有什么作用?
學生觀察兩幅圖片之間的變化
樹皮的變化位置在上方,長出節瘤,這是為什么?
2、什么樣的植物能逐年加粗?
小麥、玉米能逐年加粗嗎?為什么?
引出形成層,課件展示,(形成層的位置和作用)
形成層薄如蟬翼,只有幾層細胞,但是它們的作用不小,能使木本植物逐年加粗
3、大自然中的大樹,經過風吹雨打,依然屹立于天地之間,大風有時候把大樹連根拔起,也不會使大樹折斷,這是為什么?是樹皮的原因嗎?是形成層的原因嗎?
引出莖的又一結構----木質部
木質部除了具有很強的支持作用以外,還有什么功能?
實物展示莖的輸導作用的實驗操作。
4、莖中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結構跟輸導有機物的結構分別叫什么?在什么位置?輸導的方 向是怎樣的?
鞏固練習
位置運輸方向功能
導管
篩管
木質部的中央是否被染紅了,用探針試試它的硬度,引出莖的又一結構---髓
作用是什么?
觀察楊樹莖的橫切面
用顯微鏡觀察木本植物莖的標本
教師出示自制木本植物莖的模型,以鞏固莖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結構功能
樹皮
形成層
木質部
髓
遷移運用
張明的表哥家有一片蘋果園。秋天,他去蘋果園玩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蘋果樹干的樹皮上都被割了 一刀,但是樹皮沒有完全割斷,這是怎么回事?張明去問表哥,通過表哥的一番講解,張明聽了直點頭,說:“科學種田真重要呀!”同學們想一想,他的表哥是怎樣解釋的?
創新設計
康乃馨是母愛的象征,許多同學除了把它獻給母親外,還送給象母親一樣關懷我們的老師。康乃馨是草本植物,它的莖很特別,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它的導管的存在嗎?
思維拓展
? 1、舉例證明莖除了輸導和支持作用外,還有貯藏和生殖等功能。
? 2、為什么樹怕傷皮,不怕空心?
根據生活中的經驗和學過的內容學生回答
學生認真觀察,互相修正、補充,得出結論。
看動畫后,對芽進行分類
學生觀察討論,說出三種芽的不同。
結合枝芽結構圖,解剖楊樹的頂芽,用 探針挑動,用放大鏡觀察,得出探索結果,說出各個部分的名稱并探討將來發育成什么。
做完后,學生相互修正。
據生活中的經驗回答!
觀察圖片,小組討論,分析回答:樹皮折斷,其中的輸導組織被破壞,有機物不能向下運輸而大量積累形成的。
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經驗回答
學生討論、生生相互釋疑。
討論后回答:木質部,有很強的支持力。
學生思考后回答,看誰回答得又快又好!
填好表格后,學生 相互修正,改錯。
很軟,看書后說出它的 作用。
學生剝開樹皮,手摸光滑的形成層,生生質疑,對照實物說出結構。
學生回答莖的結構和功能。
填完后,同位之間交換糾正。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
小組討論,一名代表回答,然后其他小組修正補充!
導入新課從學生的生活感知入手,層層深入,引出本節課題!
形象直觀的 錄像,解決了因季節帶來的實物短缺困難。使學生對芽的種類有了直觀的認識。并且考察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結合圖示,借助解剖工具,對枝芽進行解剖,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和直觀感受。
枝芽與莖的關系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練習使知識得以鞏固!并且采用圖連線的方式突破了難點!在學中練效果好。
學生觀察兩幅圖,找出不同點,培養了觀察能力!
根據學生生活中的經驗,提問逐步深入,使學生的興趣大增、思維集中。
一段形成層的活動錄象,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對形成層活動有了一個動態的認識。
教師通過層層設疑,引導學生步步深入。
通過現場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探究欲望!且現象明顯,增強教學效果!
導管和篩管是學生易混的知識點。該練習通過比較,使學生不容易混淆!
學生通過 利用顯微鏡觀察莖的橫切、觀察莖的模型、教師自制莖的結構模型,使學生從多角度來認識莖的結構,突破了重點。
該事例的運用體現出了理論聯系實際,對學生灌輸“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創新設計》、《思維拓展》欄目的增設是開發學生求異思維和動手能力的良好手段,能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能充分體現新的課改精神!
教學反思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通過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教學程序,使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針對本節課的內容特點,靈活采用多種形式、多層次的直觀教學手段,以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1、 通過聲圖并茂的動畫多媒體課件突出教學重點,使學生在學習中,仔細觀察,探索求知,積極思考,樂此不彼,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欲望,增強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愿望。
2、 通過探究性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生物學知識,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實物標本、小故事、小圖片、縱剖芽的小實驗、顯微鏡下觀察莖的橫切玻片標本等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探索求知的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的觀察、動手、動腦、多種感官并用,增強學生對知識理解,加深對知識的鞏固。
3、 自制生物教具《莖的立體分層活動結構模型》,直觀性、解剖性、實效性非常強,使學生對莖橫切面各部分的結構和功能清晰明了,對突破教學難點,分清易混知識點,具有獨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更清楚、理解更透徹。
不足之處:
1、 學生的有效情感教育較少,應該教育學生樹立熱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的思想情感
2、 缺少板書,學生剛剛接觸的新概念,新學術用語以及陌生字應該及時強調
3、 及時處理課后習題,課后習題是一些基礎知識,應該及時處理,加深對知識的鞏固。
初一生物研究課教學評析
讓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與常規直觀教具
在生物教學中相得益彰
評課人:康成中學 張術良
高密市教科院 盧連平
本次周六研究課的研究主題是:多媒體技術與生物常規教具有效運用的教學研究。《綠色植物的一生》一章既是初中一年級生物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而《植物莖的輸導功能》一節是在學生學習了植物體的六種器官“種子”和“根”之后的第三種器官,也是該章的重點和難點。因此,該節的教學是使學生系統掌握完整的綠色植物的關鍵。張娟老師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對課堂教學進行了精心設計。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常規的教學用具,從教學方法,到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充分體現了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理念,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她的教學特點如下:
1、教材處理:張娟老師能嫻熟的駕馭教材,準確地把握本節的教學目標及知識內容,以基礎知識為主動學習的載體,基本技能訓練為教學的依托,實現能力的培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對重、難點深入淺出,進行分散,充分運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使深奧的知識淺顯化,抽象知識形象化。注重講練結合,在學中練,在練中用,及時鞏固了所學習的知識。通過教學,各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落實到位。
2、教學組織形式:能創造性的靈活使用教材,設計問題、創設情景,指導學生觀察、操作、思考、討論、交流、描述、自我評價、學生歸納總結等活動,既進行了師生互動,又進行了生生互動;既鞏固了重點,又克服了難點。使課堂既生動又活潑。適時提出真問題組織探究式教學,學生思維空間大,符合認知規律,學習思維活躍,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程度高。
3、精心設計運用生動形象的動畫、錄像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張娟老師 能科學合理的運用好現代多媒體技術,通過查找、下載教學資源,想方設法制成了精美的課件,既增大了課堂容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效益;又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活力,體現生物教學生動鮮活的特色,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欲望和興趣,并給學生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
4、在充分運用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同時,張娟老師并沒有忽視常規教具的創造性施用。通過常規教學用具靈活的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如莖的結構模型、自制莖的立體分層活動結構模型、莖的實體標演示、芽的縱剖放大觀察、莖橫切的顯微觀察、直觀黑板圖的運用等,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變的淺顯易懂。并誘導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然后再思考,繼而提出問題,既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操作技能,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使生物課真正的活起來。
常規直觀教具的創造性運用,真正落實了讓學生在體驗中探求知識、學會方法、提升情感,體現了實踐出真知的識知規律,起到了多媒體課件無法替代的作用。
5、生物教學走向生活。在教學過程中,張老師在學習內容上向生活滲透;在學習時間上向生活延伸;在學習形式上向生活貼近。生物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 于生活。注重了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習的生物學知識去解釋生物現象的能力。
6、張娟老師具有深厚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教態自然大方,普通話流暢,語言清晰簡練。
提 出二個問題與張老師和 全體同仁商榷:
1. 課本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書上有的資料盡量指導學生看書閱讀,培養他們仔細閱讀的好習慣;并要合理調整時間與學生共同處理完課后習題。
2. 在授課過程中可以使學生更扎實的掌握基礎知識,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陌生的又容易寫錯的生物學專用名詞要盡可能板書出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讀錯、寫錯。
總之,本節課 的突出特點是:在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與常規教具方面能密切結合,各展其長,相映成輝,相得益彰,給生物課堂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實現眼、耳、手、口、腦“全頻道”式接受,多功能協調,全方位立體化滲透,給學生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對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達到了顯著的效果。不僅提高了課堂授課效率,而且能保證了課堂教學質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chuyi/73992.html
相關閱讀:第三章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