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自己干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1.學情分析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開始有了強烈的獨立意識,但由于認知水平、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有限,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的欠缺,仍然無法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另一方面,家長對子女全方位的“服務”,使他們嚴重缺乏自立能力和自立精神,初中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并存交錯時期,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能力,把自立自強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掌握自立自強的正確方法。
城鎮中學的學生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其自立能力較農村中學的學生會差一些,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自立能力,并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培養自立能力對這一代中學生說尤為重要。
2.程標準依據:“成長中的我”中的“主動鍛煉個性心理品質,形成良好的學習、勞動習慣和生活態度。”“培養自尊、自立、自強精神,養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態度,樹立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的遠大志向,體會自強不息的意義。”
3.時安排:一時
4.三維目標的確定:
●知識目標:了解自立的表現和重要性。●能力目標:初步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自立意識,增強學生生活、學習的自立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活動的能力,
5.重難點
第三的重難點均放在第二框《告別依賴,走向自立》:依賴的危害是教學難點;自立能力培養是教學重點。第一框的重難點主要是通過第一目設計的幾個活動及補充的材料引發學生對自立的思考,再由學生歸納出自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下一框的教學作好思想認識上的準備。
6.教學手段:多媒體
7.教法與學法:案例分析法、活動探究法、辯論法、正反對比法、例證法、情境體驗法、練習鞏固法等。
第二部分 教學過程
展示幻燈片1:走向自立人生
導入題,學生閱讀教材導言。
展示幻燈片2:(動畫1)展開你的想象力:想想從籠子跑出去的小獅子會遇到哪些困難?
(動畫2)兩只獅子的命運為什么不同?
(能否培養自立的人生態度和能力,決定著不同的命運。/依賴者會被自然和社會所淘汰,自立者才能求得生存與發展。)
過渡語:對于遲早要到的自立,我們準備好了嗎?
展示幻燈片3:自己的事自己干
展示幻燈片4:調查報告:(動畫1)中海市寶縣曾對500名小學生進行過調查,低年級97%的學生不會整理書包;中年級57%的學生不會洗碗;高年級68%的學生不會做飯。
(動畫2)天津市也對1500名中小學生進行了調查,52%的學生每天由家長代為整理學習生活用品,79%的學生離開家長束手無策,只有3%的學生能做些家務。又據我國對小學生參加家務勞動情況的調查,發現我國小學生每天參加家務勞動時間平均只有12分鐘,遠遠比不上日本小學生的24分鐘、英國小學生的36分鐘、美國小學生的1小時12分鐘!
展示幻燈片5:(動畫)經典案例:中日少年《夏令營較量》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與30名中國孩子曾經引起全國范圍的大討論。當時,這107名兒童在內蒙古舉行草原探險夏令營。上路時,日本孩子背包鼓鼓囊囊,裝滿食品和野營用具;中國孩子只是裝裝樣子,背包幾乎是空的。探險之路才走一半,中國兒童因將水喝光、干糧吃盡而向別人求援。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孩子病了硬挺著走到目的地。日本家長乘車而去,把鼓勵留給發高燒的孫子;中國家長在艱難路段把兒子拉上車…… 結合中日少年《夏令營中的較量》和外國孩子的自立教育,思考:
為什么日本的少年有飯吃,而中國的孩子餓肚子?
(自立能力應從小培養)
解說:強調中、日、英、美四過的孩子做家務活的時間差別及中日兩國家長對孩子的不同態度說明了自立能力的培養主要取決于家庭的教育方法和方式,而教育方法和方式又與該民族或國家的化背景息息相關。
展示幻燈片6:人生自立少年始
展示幻燈片7:(動畫)情境體驗一:今天學校搞衛生
展示幻燈片8:(動畫)情境體驗二:新生
展示幻燈片9:(動畫)請你說一說:這樣的事情在你身上或你周圍的同學身上發生過嗎?還有沒有其他類似的現象?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總結出這是缺乏自立能力的表現。)
學生學習教材第一個自然段,了解:1、什么是自立?2、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高自立能力的過程(三個過程)3、自立的表現(板書)
自立的生活表現在方方面面,也從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的成長和發展,自立的生活表現在哪些方面?它如何影響著我們的成長和發展?
對于自立的含義我有自己的見解,“立”的直接意思就是獨立,我認為還應有更深的一層含義是“立足”,即能夠獨立地立足于社會。
人的自立過程分成三個階段,問“中學生的自立能力處于哪個階段?”會有學生回答第二或第三,其實都不準確,正確的表述應是處于第二與第三階段之間。
自立能力的表現是本節的重要內容,教材并無直接的答案,但P35的堂作業第一題已經有體現出,可以通過堂練習讓學生找出答案。
展示幻燈片10:(動畫)參考下面的表格,總結自己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自立的表現及自立能力對自己的影響。
項目 自立的表現 最得意的表現 這些能力對
自己的影響 自立能力不
足的地方
個人生活中
家庭生活中
集體生活中
社會生活中
教師講解:舉例說,在家庭生活中自立的表現是能做許多家務活,最得意的表現是炒菜,影響是有利于培養熱愛勞動的習慣,不足的地方是很少自己洗衣服。
從同學們的總結中我們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同學都具有很強的自立能力,或者可以說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不具備自立能力。通過活動,我們了解到,自立既包括個人私事,也涉及家庭、集體和社會,表現為學習自立、生活自立和處理社會問題自立三個方面。
設計意圖:了解自立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教材第一目的主要教學內容,P35的堂練習要求學生制作表格并展示,目的是幫助學生在理論上認識日常生活中我們所做的許多事情都是自立的表現,知道自立的程度影響著人的成長和發展,利用活動讓學生反思自己是否自立及自立的程度如何,以此激發學生自立自強的愿望;同時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活動的能力。
學生對自己情況的描述及交流體現了校本教材中學生自身資的開發和利用。
展示幻燈片11:閱讀與感悟:不自立,永遠不能成為大自然的一員
小河貍的父母為什么要趕走它們?
教師講解:自立是大自然的規律,許多動物都是如此,人類也不例外。
展示幻燈片12:人生需自立
展示幻燈片13:資料欣賞與思考:在原聯邦德國的法律條中,有一個有趣的規定。條內容是:
6歲之前可以只玩耍,不必做家務。
6~10歲偶然幫助父母洗碗,掃地,買東西。
10~14歲要剪草坪,洗碗掃地,給全家人擦皮鞋。
14~16要洗汽車,整理花園。
16~18如父母上班,要每周給家里大掃除一次,對于不愿做家務的孩子,父母有權利向法院申訴,以求法律督促孩子履行法律。
思考:原聯邦德國為什么要用法律條規定孩子必須幫父母做家務?
(用法律的形式將做家務活作為法律義務確認下/自立應該從小培養。)
展示幻燈片14: 案例1 剛考進浙江大學的一名女學生,在媽媽陪同下到學校報到注冊,又同媽媽為她掛上蚊帳,鋪好床單,買好飯菜票。媽媽要走了,女兒拉著媽媽的手怎么也不肯放,做媽媽的千交代、萬叮囑,一百個不放心。
果然,媽媽剛離校,麻煩事就了。傍晚,女學生到學校的浴室去洗澡,等全身淋濕后,才突然想起沒帶洗滌用品和替換的衣服(平時都是由媽媽事先替她放置好的)。她既不知道怎么洗下去,又想不出擦干身子的辦法,只好在浴室里嚎啕大哭。
展示幻燈片15: 案例2 1988年7月3日,在四川省儀隴縣人大常委會宿舍樓里,北京大學計算機系一年級學生彭暉從五樓陽臺上縱身跳下,在撕心裂肺的觸地聲中,一輪剛剛爬上天際的“太陽”隕落了——
這位“勇士”為什么跳樓自殺呢?彭暉原是一個相當聰明的青年,他從小學到高三畢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每次學科考試后,他問科任教師的話總是:“這次誰考第二?”因為他知道自己絕對第一。就是這樣一個高智商的“優異”學生,卻是一個生活上的低能兒。他的父母為了騰出時間讓他讀書成材,從不讓他做飯、洗衣、刷碗,甚至鋪床疊被,以致十七八歲了連做飯、洗刷的基本程序和程度都不懂。1987年,他以全縣第一、全省第三的考績邁進了北大校門,卻因不會買飯、洗衣等,不會獨立生活而不得不停學回家。第二年7月接到北大寄的復學通知書后,他卻因懼怕離開父母后獨立生活艱難,而厭世地跳樓自殺了。
設計意圖:以上三張幻燈片的內容用于作教材P36第一個材料的補充,生動典型的案例可以吸引學生的眼球,又引起學生反思:我做家務活了嗎?我是不是生活上的低能兒?當然也可以舉一些正面案例,如2005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帶著妹妹上大學的洪戰輝等;電影《背著爸爸去上學》;窮人的孩子為何早當家?由此導入:自立對自己各方面的成長有哪些好處?
學生學習教材P36兩個自然段的內容交流體會自立的好處。
堂活動設計:講一講你在家里都做過哪些家務活?從中得到什么哪些能力或品質方面的鍛煉?(重點講述做家務活的好處)
學生齊讀教材P36第二段。
展示幻燈片16:小辯論:聯系教材上的材料,以如下兩種觀點進行辯論。
父母應當支付子女上大學的費用。
父母不應當支付子女上大學的費用。
學生可以根據教材圖片上提示的內容作為辯論的依據,補充案例:北大某教師在兒子18歲考上大學的時候,要求兒子與父母簽定協議,上大學的所有費用都必須又兒子承擔,向父母借的錢在兒子參加工作之后必須逐月連本帶利付還父母,…十年后,其子已自創業成為某公司的總裁。
教師給予評判并歸納總結:從培養自立能力和法律的角度講,父母不應支付子女上大學的費用,從化背景和社會道德的角度講,絕大多數子女上大學還需要父母制服費用。(該結論要求學生做好書面筆記)
展示幻燈片17: 相關鏈接 我國婚姻法第21條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付給撫養費的權利。”
設計意圖:補充相關法律知識的目的是解決部分學生可能提出的疑問:假如成年子女無獨立生活能力的,父母該不該付給撫養費?
學生閱讀P37相關鏈接,回答:接受希望工程幫助的大學生為何請求停止對她的生活資助?(不自立,難以在社會立足)
設計意圖:P37的相關鏈接和第一個自然段的內容一正一反印證“人生需要自立”的必要性,這一知識點在第一框與第二框的第一目“不能再有依賴”之間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你對自立能力了解多少呢?
展示幻燈片18: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展示自己、推銷自己的能力。 與人溝通、善解人意、說服他人的能力。
運用多種技術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 運用法律維護權益的能力。
組織與決策的能力。 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能力。…………
設計意圖:教材設計了最后一個堂練習目的是加深學生對自立能力的了解,自立能力包括多方面的能力,至于學生認為哪一種能力是最重要的,我認為都不要緊,允許他們有自己的理解,教師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多數的學生認為終身學習的能力應排在第一位。
堂小結設計:通過這一節的學習,你感悟最深刻的一個方面是什么?(你有那些收獲?)
這里小結是學生對一節的學習總結,而不是教師自己的總結,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做必要的指導和評價。
小結設計理由:新程理念提倡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往往出現一種情況,學生在堂上出盡風頭,熱熱鬧鬧的很有氣氛,但下鈴一響,學過的知識就都忘了。我在堂上盡量在讓學生活躍的同時,不忘動手(做筆記、堂練習)、動口(發言、朗讀)、動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為鞏固堂效果,提高堂的實效性設計了堂小結這一環節,讓學生在上完后留下一些有益的啟迪或感悟,同時也訓練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板書設計:
一、 自立人生少年始
1、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高自立能力的過程(三個過程)
3、自立的表現
二、 人生需自立
1、 要作好自立的思想準備
2、自立的重要性:自立對自己各方面的成長的好處(三個方面)
3、自立的必要性:不自立,難以在社會立足
作業布置:1、依據幻燈片10表格的第四項“自立能力不足的地方”設計自己的自立計劃,以一個月為期,檢驗自己實施的效果。
2、收集有關自立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在下一節上進行交流。
備反思:
1、作為備教案,準備的內容量一般會超過實際上需要的量,而且實際授過程還會挖掘出許多教師資和學生資,因此需要做靈活的調整,部分資料還可以用于第二框的教學。
2、這一代的青少年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集萬般寵愛于一身,其生活自立和心理自立能力遠遠不如上一代人,我們在教學設計上所羅列的種種現象僅僅代表一部分典型,絕大多數的學生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上的依賴思想和生活上自立能力差的現象,即生活上依賴父母,學習上依賴老師,在這一問題上,追根溯應該在家庭教育上,家庭教育出問題有其化背景和社會現實的影響,這一問題可做家庭教育的另一專題探討。
3、學校教育的切入點首先應放在思想認識和引導上,即通過對比法、案例分析法、活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認識具有自立能力與缺乏自立能力對人自身的影響,以此導入第二個話題“人生需自立”,教材的第二框的教學內容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依賴思想危害的認識,最后才對學生提出行動上的要求—如何培養自立能力,這是一整的教學思路。
4、教學中完全可以預料到的事情就是:部分學生可以大談特談自立能力如何重要,缺乏自立能力將如何可悲,甚至于連如何培養自立能力都能說到八九不離十,可是這些學生自己本身就是智力方面的高能和自立方面的低能,這一方面反映應試教育的弊端,——學生本能地知道一旦考試應如何回答才能得分,老師希望看到什么樣的答案;另一方面反映學校教育的局限性——重知識的輸灌,輕行動上的落實,如何使好的理論真正指引人的實際行動,這也是思想品德的一個重要話題,我的反思但愿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5、對于“父母是否應該支付子女上大學的費用”的辯論這一話題,首先應考慮的是學生的實際能力,對于一個思維活躍、能言善辯的學生較多的班級說,辯論可能獲得成功,否則辯論只能成為擺設,07年的中考將辯論作為中考政治小作的形式之一,但我認為將這種形式用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畢業考試,其要求會略高些,真正用于中考試題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用于單一選拔性或競賽性的考試卻很能考察出學生的綜合素質。無論考與不考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辯論常識和技能是很有意義的。
堂上的實際辯論無論支持哪一方都應給予肯定,從教材的設計意圖說,自然應肯定乙方----人生需自立,這一輿論導向是不容置疑的;從化背景和社會道德的角度看問題,絕大多數的子女上大學仍然需要父母支付費用,退一步說,有哪幾個老師上大學時就有能力靠自己養活自己?我認為,辯論的實際意義在于過程,而不在于結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chuyi/35009.html
相關閱讀:《自己的事自己干》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