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積累“踉蹌、窒息、輾轉、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詞語。2.了解杰克?倫敦的人生及創作經歷,把握小說富有傳奇色彩的情節結構。
能力目標1.體會小說細膩的心理描寫和逼真的細節描寫。2.領會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德育目標1.小說主人公堅韌頑強、不畏艱險的性格特征,培養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的理念。
重點、難點1.誦讀,領會主人公的精神魅力。體會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2.體會小說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說起美國小說家杰克?倫敦,我們自然會想到他富于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和拼搏中蘊蓄生命的北方小說。北極地帶嚴寒自然情境中毅力堅強的人們,傳遞著的是撼人心魄的力量。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小說《熱愛生命》,去了解一個美國西部淘金者絕境求生的艱難歷程。(板書文題、作者)
二、杰克?倫敦簡介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小說情節結構,疏解下列字詞。
嶝巖(chán):高而險的山巖。
踉蹌(liàng qiàng):走路不穩。
輾轉(zhǎn zhuǎn):①(身體)翻來覆去。②經過許多人的手或經過許多地方。
奄奄一息:形容氣息微弱。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錯。疵,缺點、毛病。
骸骨(hái) 鰷魚(tiáo) 窒息(zhì)
教師提示小說情節:《熱愛生命》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美國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拋棄了,他獨自跋涉在廣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風夾著雪花向他襲來,他已經沒有一點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傷,鞋子破了,腳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蹣跚在布滿沼澤、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艱難地前行著。就在他的身體非常虛弱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發現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著他的血跡尾隨著他。就這樣,兩個瀕臨死亡的生靈拖著垂死的軀殼在荒原上互相獵取對方。為了活著回去、為了戰勝這匹令他作嘔的病狼.最終在人與狼的戰斗中人獲得了勝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終他獲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學生自由誦讀全文,思考:
小說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臨著哪些生死考驗?他為什么能超越極限、戰勝病狼而頑強地生存下來?
學生篩選、概括,教師點撥:
主人公所面臨的生死考驗有饑餓、惡劣的天氣(“接下來是幾天可怕的雨雪”)、個人體力的極度虛弱、傷病以及野獸的威脅(“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戰勝這些并頑強地生存下來,是因為他堅韌頑強,不畏艱難險阻。他雖然身體衰弱無比。并且時常處于昏迷之中,卻有著驚人的意志力。在這場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偉大與堅強也最鮮明地體現了出來。作品所要弘揚的正是這樣—種硬漢精神。
3.學生重點研瀆小說最為精彩的場面也是高潮部分:人和狼最后的格斗。體會主人公堅毅頑強、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探究:小說的象征意味非常濃厚,這是西方許多文學作品的藝術特點。清揣摩文中顯著的象征物“狼”的隱喻。
學生合作探討,教師明確:
杰克?倫敦“為生存而拼搏”并獲得成功,他喜歡用”狼”自比,小說中的場景構設無疑是他對社會進化論思想的體現。艱難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隨其后的饑餓不堪、奄奄一息的狼所面臨的選擇是簡單而清晰的:要么戰勝對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對方戰勝,淪為犧牲品。主人公以他堅毅勇敢的性格和頑強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勝,成為真正的“強者”。小說啟示人們,生命是神奇而寶貴的,只有敬畏生命,熱愛生命,才能讓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險惡的自然環境與自然力量的一種隱喻。
4.學生聯系《偉大的悲劇》(茨威格)中探險家斯科特歸途覆沒和《荒島余生》(笛福)中魯濱孫荒島求生的經歷,深入領會小說的深刻意蘊。
四、研讀,體驗延伸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
這篇小說在藝術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故事情節的傳奇性與具體細節的逼真性的高度統一,可以說是這篇小說的最大特色。一方面,這篇小說的整個故事情節都帶有傳奇色彩。作者將主人公安置到一個困苦險惡到極點的生存環境中,讓其經受著一般人難以想象的考驗;另一方面,這又是一篇極為逼真的小說,我們在緊張曲折的故事情節中很難找到人為編造的痕跡,作者準確地摹擬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與意識活動.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個疲憊、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艱難求生過程,其“真實性”可謂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2.請學生繪聲繪色地講出在其他書刊或電影、電視中看到過的類似的人或動物求生的故事,如沙漠、地震、海灘等。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只要心中生命的意念還在,只要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再困窘的環境也能重生。這就是課文告訴我們的一個簡單而實用的道理。為了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讓我們熱愛生命吧!讓我們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輝,讓我們為自己擁有堅強而美麗的生命而自豪。
六、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這個人”:堅韌頑強、不畏艱險
饑餓
惡劣的天氣
個人體力極度虛弱
傷病
野獸威脅(“狼”隱喻險惡的自然環境與自然力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chusan/54794.html
相關閱讀:音樂之聲(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