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目標
1.說明骨骼肌收縮特性的知識結構和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作關系。
2.能說明人體運動是在神經系統調節下,由骨、關節、肌肉共同完成的。
3.知道體育鍛煉對骨胳肌的影響。
能力目標
通過對骨胳肌的收縮特性的演示實驗的觀察及對實驗結構的分析,培養觀察和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承認體育鍛煉對提高身體素質的重要作用,逐漸養成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
2.通過人體運動由骨、關節、肌肉共同完成,是多組肌群協同的作用的學習,樹立的整體性的觀點。
教學建議
一、本節的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骨骼肌在運動中起動力的作用,因此有關骨骼肌的內容,是本的重點之一。而骨骼肌的運動主要體現在收縮上,故骨骼肌的收縮特性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關于人體內骨骼肌所受的刺激自神經傳的興奮學生看不見,難以理解,是本節的難點。按照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先讓學生觀察肌肉收縮的演示實驗,獲得感性知識,在這基礎上再引導分析、綜合、推理,得出的結論.即肌肉具有收縮的特性。突破重點和難點。
三、教法建議
本的引入:在復習運動中起杠桿作用的器官和起支點作用的器官分別是什么?繼續提問:運動是骨圍繞關節轉動產生的,那么,使骨轉動的動力自哪?自然進入到本節骨骼肌的學習。關于骨骼肌的收縮特性,建議采用探索式教學方法進行。先提出問題:骨骼肌作為運動中的動力器官,它有哪些特點與運動相適應?然后提供骨骼肌收縮的演示實驗或錄象給學生觀察,做演示實驗前,先要向學生交待實驗裝置中的關鍵部分,如裝在實驗儀器上的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指針等。為確保實驗效果,教師應該在前進行預作。目標是熟練操作和檢查實驗裝置的靈敏性。實驗用的標本必須處于生活狀態,為保證這一點,在制備中,要避免損傷神經和肌肉,并經常保持它處的環境與活體中接近(用70%的生理鹽水保持濕潤)。學生觀察演示實驗時,為了使觀察有的放矢,觀察前提出明確具體的觀察內容:如用針和電流直接刺激肌肉本身時,有什么反應?停止刺激,肌肉怎樣?用電流刺激與肌肉相連的神經,有什么反應?停止刺激,肌肉怎樣?思考:骨骼肌具有什么特性?當學生觀看演示實驗或錄像后先匯報觀察結果,以培養的觀察能力。
在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根據每步實驗的結果,指導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得出的結論:即肌肉具有收縮的特性。然后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人體內引起骨骼肌收縮的刺激是從何而自呢?這可以讓再配合做一個屈肘動作,在實踐中感受骨骼肌是在神經系統支配下收縮,牽引所附著的骨產生動作,從而理解人體內骨骼肌所受的刺激都自神經傳的興奮。
關于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作關系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做屈肘和伸肘的動作,結合肌肉的協作示意圖,讓學生觀察上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鼓起情況,并從中體會屈肘和伸肘時,以肱二頭肌為主的屈肌肌群和以肱三頭肌為主的伸肌肌群在運動中的協作關系,說明人體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由多組肌群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最后問問學生四肢的骨骼肌若都在收縮時,人應該出現的動作是什么,以此加深對骨骼肌在運動中相互協作關系的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復習提問:
在運動中起杠桿作用的器官和起支點作用的器官分別是什么?
關節的哪些結構特點使它既牢固又靈活?
導入新:
運動是骨圍繞關節轉動產生的,那么,使骨轉動的動力自哪?
在回答自骨骼肌的收縮后。繼續提問:骨骼肌又有哪些特點與運動相適應?
今天我們研究骨骼肌
板書:第四節 骨骼肌
我們首先通過演示實驗(或錄像)探索骨骼肌的特性。
板書:一、骨骼肌的特性:
教師先介紹演示實驗的裝置,實驗開始時,對提出觀察的具體要求:用針和電流直接刺激肌肉本身時,有什么反應?停止刺激,肌肉怎樣?用電流刺激與肌肉相連的神經,有什么反應?停止刺激,肌肉怎樣?
當觀看演示實驗或錄像后先匯報觀察結果:
針和電流直接刺激--肌肉收縮,停止刺激--肌肉緩慢舒張,電流刺激與肌肉相連的神經(間接刺激肌肉)--肌肉收縮,停止刺激--肌肉緩慢舒張。
在此基礎上,引導分析、歸納以下四點:
(1)當肌肉受到刺激(機械、電流)都會發生收縮。
(2)當停止刺激,肌肉會自動舒張,恢復到靜止狀態。
(3)神經可以接受刺激,并產生興奮,把興奮傳向肌肉,對它產生刺激。
(4)肌肉可以接受神經傳的興奮刺激并收縮。得出結論:肌肉具有收縮的特性。(板書)
然后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人體內引起骨骼肌收縮的刺激是從何而自呢?至此,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體內的骨骼肌中都分布有神經,接受神經的支配。同時還讓再配合做一個屈肘動作,在實踐中感受骨骼肌是在神經系統支配下收縮,牽引所附著的骨產生動作,從而理解人體內骨骼肌所受的刺激都自神經傳的興奮。
板書: 人體內的骨骼肌所受到的刺激自神經傳的興奮。
提出問題讓思考:如果人體控制某部分的骨骼肌的神經損傷,身體的這部分會出現什么情況?(可能癱瘓)。
引入:骨骼肌為什么會收縮呢?這與骨骼肌的組成特點及在骨上的附著方式有關。
板書:二、骨骼肌的結構:
教師用骨骼肌掛圖或模型講述:
思考:骨骼肌是一個組織,還是一個器官,為什么?
指出: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聯合起,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稱之為器官。一塊骨骼肌由肌肉組織、結締組織(如肌健)構成,骨骼肌里面還有許多血管和神經,它具有收縮的功能,所以它是一個器官。
骨骼肌的收縮特性是由其中的骨骼肌組織表現出的。另外,骨骼肌收縮之所以能產生運動,是由于一塊骨骼肌至少跨過一個關節,附著在兩塊骨上。
這時,教師出示骨骼肌協作關系掛圖或模型,說明肱二頭肌結構和附著點,并進一步引申:任何一個準確的動作都是由多塊肌肉組成的肌群共同協作下完成的。
板書:三、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作關系
先讓用力做屈肘和伸肘的動作,結合觀察本里圖IV-22肌肉的協作示意圖,注意,上臂的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鼓起情況。思考:屈肘和伸肘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收縮和舒張是怎樣配合的?并完成下面的觀察記錄表:
屈肘
伸肘
肱二頭肌
肱三頭肌
得出結論:人體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由多組肌群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最后提問:四肢的骨骼肌若都在收縮時,人應該出現的動作是什么?
板書:四、體育鍛煉對骨骼肌的影響
建議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經常鍛煉,骨骼肌會變得粗壯?讓看書后回答。
教師做適當的補充:體育鍛煉對骨骼肌的血液供應情況,及與肌肉收縮舒張的關系,以加深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性的理解。
最后讓:體育鍛煉對整個運動系統的影響,提出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及鍛煉的注意事項。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探索肌肉工作時會發生疲勞
[問題]肌肉工作時會發生疲勞嗎?
[假設]如果肌肉工作會發生疲勞,那么,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肌肉的力量會越越弱。
[設計并完成實驗]
設計:
重復做一個動作,統計每分鐘的頻率,比較隨工作時間的延長,頻率的數值變化。
材料用品:墊圈、米尺、剪刀、100砝碼、秒表。
方法步驟:
1.用一根長30厘米的繩,一端系一個墊圈,做成單擺。捏住繩的另一端,使墊圈回自由擺動。
2.用一根50厘米長的繩,一端系一個100克砝碼,另一端系成一個扣,把扣套在一個手指上,手掌向上,把前臂擱在桌上,使手指能伸出桌外。注意不能讓砝碼碰到地板,如果碰到地板,要在繩子上打幾個結,使它縮短。
3.使單擺運動。隨著單擺每擺動一次,彎曲一下懸掛砝碼的手指。在每一分鐘結束時,記錄每分鐘手指彎曲的次數。共記錄三次。
4.休息一分鐘,再繼續三分鐘。把每分鐘的數據記錄下。
觀察:
(1)隨著時間的推移,手指彎曲的動作在加快還是慢下?
(2)在第二次運動時,手指彎曲的次數比第一次多還是少?
(3)試一試,在大量運動后休息一分鐘,是否足以使你的手指肌肉復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chusan/47449.html
相關閱讀: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