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運動的描述
1.機械運動: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簡稱為運動。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運動。
2.參照物
(1)研究機械運動,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看是以哪個物體作為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2)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看這個物體與參照物的位置關系。當一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發生了改變,我們就說這個物體是運動的,如果位置沒有改變,我們就說這個物體是靜止的。
(3)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物體的運動,其結果可能不相同。
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車上的乘客,選擇地面作為參照物時,他是運動的,若選擇他坐的座椅為參照物,他則是靜止的。
對于參照物的選擇,應該遵循有利于研究問題的簡化這一原則。一般在研究地面上運動的物體時,常選擇地面或者相對地面靜止的物體(如房屋、樹木等)作為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也就是說,運動是絕對的。
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則是相對于參照物而言的,這就是運動的相對性。
4.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一般按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1)選擇恰當的參照物。
(2)看被研究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改變。
(3)若被研究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發生了改變,我們就說這個物體是運動的。若位置沒有改變,我們就說這個物體是靜止的。
二、運動的快慢
1.知道比較快慢的兩種方法
(1)通過相同的距離比較時間的大小。
(2)相同時間內比較通過路程的多少。
2.速度
(1)物理意義: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定義:速度是指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速度計算公式:v=s/t。注意公式中各個物理物理量的含義及單位以及路程和時間的計算。
(4)速度的單位①國際單位:米/秒,讀做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l。
②常用單位:千米/小時,讀做千米每小時,符號為km/h。
③單位的換算關系:1m/s=3.6km/h。
(5)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①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對于勻速直線運動,雖然速度等于路程與時間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卻與路程和時間無關,因為物體的速度是恒定不變的,無論通過多遠的路程,也不管運動多長時間。
②運動方向不變、速度大小變化的直線運動叫做變速直線運動。
對于變速直線運動可以用平均速度來粗略的地描述物體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時間的運動快慢。
③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v=s/t,式中,t為總時間,s為路程。
④正確理解平均速度:
A.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變速運動的平均的快慢程度,它實際是把復雜的變速運動當作簡單的勻速運動來處理,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B.由于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在不斷變化,因此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路程,物體的平均速度不同。所以,談到平均速度,必須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時間的平均速度,否則,平均速度便失去意義。
三、長度時間的及其測量
1.長度的測量
(1)長度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m)”。
常用的還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它們之間的關系為: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μm=103nm。
(2)長度的測量工具:刻度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卷尺等。
(3)正確使用刻度尺:使用總結為六個字:認、放、看、讀、記、算。
①“認”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分度值。
②“放”尺要沿著所測直線、刻度部分貼近被測長度放置。
③“看”讀數看尺視線要與尺面要垂直。
④“讀”估讀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記”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⑥“算”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4)長度的估測:受條件的限制,有時需要對長度進行估測,此時可以借助身邊的物品進行估測,比如指頭的寬度大約為1cm,拳頭的寬度大約為10cm等。
2.時間的測量
(1)時間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時問的單位是“秒(s)”。
其他的單位還有“時(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等。
它們之間的關系為: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時間的測量工具:秒表、停表、時鐘等。
(3)時間的估測:可以借助脈搏的跳動次數等對時間進行估測。
3.誤差
(1)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做誤差。在測量中誤差總是存在的。
誤差不是錯誤,誤差不可避免,只能想辦法盡可能減小誤差,但不可能消除誤差。
(2)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使用更精密的測量工具:改變測量方法。
四、力
1.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注: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指物體的運動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變或二者同時改變,或者物體由靜止到運動或由運動到靜止。形變是指形狀發生改變。
2.力的概念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一切物體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須是物體之間相互接觸才能產生,比如物體間的推、拉、提、壓等力,但有的力物體不接觸也能產生,比如重力、磁極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都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圖
(1)用力的示意圖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
(2)作力的示意圖的要領:
①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
②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力的作用線,用箭頭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點可用線段的起點,也可用線段的終點來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頭,必須畫在線段的末端。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兩個物體間產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對乙施加一個力的同時,乙也對甲施加了一個力。
由此我們認識到:
①力總是成對出現的;
②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互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五、牛頓第一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2)牛頓第一定律不可能簡單從實驗中得出,它是通過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和科學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慣性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4)探究牛頓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讓小車從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車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頓第一定律的意義:
①揭示運動和力的關系。
②證實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③認識到慣性也是物體的一種特性。
2.慣性
(1)慣性:一切物體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
(2)對“慣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體”包括受力或不受力、運動或靜止的所有固體、液體氣體。
②慣性是物體本身所固有的一種屬性,不是一種力,所以說“物體受到慣性”或“物體受到慣性力”等,都是錯誤的。
③要把“牛頓第一定律”和物體的“慣性”區別開來,
前者揭示了物體不受外力時遵循的運動規律,后者表明的是物體的屬性。
④慣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們有時要利用慣性,有時要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但并不是“產生”慣性或“消滅”慣性。
⑤同一個物體不論是靜止還是運動、運動快還是運動慢,不論受力還是不受力,都具有慣性,而且慣性大小是不變的。慣性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大的物體慣性大,而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
(3)在解釋一些常見的慣性現象時,可以按以下來分析作答:
①確定研究對象。
②弄清研究對象原來處于什么樣的運動狀態。
③發生了什么樣的情況變化。
④由于慣性研究對象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于是出現了什么現象。
六、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
(1)平衡狀態:物體受到兩個力(或多個力)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物體處于平衡狀態。
(2)平衡力:使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的兩個力(或多個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的條件可以簡單記為:等大、反向、共線、同體。
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則這兩個力平衡。
2.一對平衡力和一對相互作用力的比較
平衡力-------同一物體相互作用力---------兩個物體
3.二力平衡的應用
(1)己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確定另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判斷物體是否處于平衡狀態或尋求物體平衡的方法、措施。
4.力和運動的關系
(1)不受力或受平衡力--------物體保持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
(2)受非平衡力-------運動狀態改變
來源:家長幫社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chusan/278740.html
相關閱讀:準初三生必知:一定要重視的5次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