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孩子們在暑假中最想做的事情,占75.49%。在暑假中最討厭做的事情,“沒完沒了地補習和做作業”占了絕對多數,為80.39%。調查的數字告訴我們,孩子們對最討厭的事的厭惡程度超過了對最喜歡的事的喜歡程度,這不能不讓人思考。
補習和做作業,其實本沒有錯,但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成為“沒完沒了”之后,就會嚴重擠壓孩子們寶貴的休息時間,暑假生活由此變得枯燥無味,于是乎,高達八成的學生把它列入“最討厭的事情”,沒有之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那么,如何把孩子們從“沒完沒了”中解脫出來,讓暑期過得有價值有意義?這,還得家長和學校合力為之。
曾有一位媽媽很困惑,她的孩子在小升初時語數英都在補習,上了初一之后,機構還讓孩子繼續補,媽媽對此不是很認同,如果照此下去,哪一天才能“斷奶”,莫非要從小學一直補習到高三畢業不成?這位媽媽的事例說明,“沒完沒了”的補習,家長是完全可以叫停的,如果讓“補習成癮”,那寧愿不補習。
對學校來說,暑假是學生休養生息的時候,布置“沒完沒了”的作業,既沒有必要,也違背教育規律。反倒是一些暑期“創新”作業值得鼓勵,比如北京朝陽區給中小學生布置體育作業,爭取假期保持“每天鍛煉一小時”。海口部分中小學推出“創新式”暑期作業,讓孩子們擺脫繁重的書本,在社會實踐中學習和成長。
讓孩子走出去,把孩子從“沒完沒了地補習和做作業”中解脫出來,不僅是學生的需求,也是教育的應有之義。香港大學今年在內地錄取了303名優秀學子,除去學業優異之外,港大對內地學生的錄取注重他們在課外活動及社會服務方面的表現,他們當中不乏鋼琴、書法、管弦樂器、民族樂器十級選手,以及積極參與各種環境保護、關愛弱勢群體等社會服務活動的學生。據說,這契合了港大的多元化人才選拔標準及“全人教育”理念。盡可能滿足孩子“最喜歡的事”,盡可能減少孩子“最討厭的事”。這方面,其他國家的經驗是“他山之石”,比如美國孩子沒有暑假作業。游泳、野餐、打球和散步是每天的必修課。在升學競爭同樣激烈的日本,許多學生利用難得的長假去野外游玩,觀察自然、親近自然、了解自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chusan/275853.html
相關閱讀:新初三生必看的指導手冊: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