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密度
●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單位.
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質的量”的含義.學會測量固體和液
體的質量.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空間位置而變化的物理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重點與難點
重點:質量的單位;天平的使用.
難點:認識質量是物體的屬性.
●教學時:1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我們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區分、鑒別不同的物質。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別、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這節我們學生物質的另一種特性——密度
新教學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實驗:用天平測出木塊和石塊的質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測出木塊和石塊的體積。數據如下:
質量(克)體積(厘米3)質量/體積 (克/厘米3)
木塊15100.5
木塊210200.5
石塊11042.5
石塊22082.5
(2)分析數據
A.木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B.石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C.木塊的質量跟體積比值不等于石塊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從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C.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題:一鐵塊質量是1.97噸,體積是0.25米3,鐵塊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鐵塊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義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與討論
(1)對同種類物質,密度ρ與質量m和V的關系。
(2)不同種類物質,密度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義。
4.鞏固練習:《學物理》
小 結: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密度
1.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這種物質的密度,用符號:“ρ”表示
2.密度公式:
3.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密度物理意義: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它只與物質的種類有關,與它的質量和體積無關,(因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
教學反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www.sxccs.com/chuer/52190.html
相關閱讀:第七章第二節探究---熔化和凝固訓練案